阿德勒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目标、能力以及成长环境均不同,因此追求优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个体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包含行为、习惯和性格等独特模式,被阿德勒称为“生活风格”。
当我们理解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能理解他的行为缘由。但是,我们并不能依据个体的单一表现断定其生活风格,而需要结合多个表现去完整地了解他。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具有连贯性的,也会相对稳定,但生活风格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也会因为人的主动选择而进行调整。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大类型,其中不健康的类型则包含支配-统治型、索取型以及回避型,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发展自己。
而健康的生活风格——社会利益型,是最有利的。这类人的社会兴趣往往较高。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在克服自卑和追求个人卓越的同时,也在成就世界,努力让这个世界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合作精神的体现。当我们在追求个人优越的同时,将社会兴趣融入其中,我们的优越感就不再是孤立和自我中心的,而是与他人的成长和幸福相互促进的。
之前提到的“人生三大问题”,人们对待这三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兴趣。就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婚姻来说,对很多人而言,建立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是个难题,换而言之,大家害怕与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会让人产生焦虑;而不用和任何人建立关系的单身状态却让人感到更安全。这类人的生活风格处于回避状态,缺乏社会兴趣,害怕打破自己的现有状态。
而我们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缺乏社会兴趣的一类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优越,或者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但对于社会如何发展,他们并不关心。这类人即使是跟他人合作去建设社会,目的也是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兴趣高和低这样的差别呢?
首先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过多干预孩子成长的家庭会剥夺个体应有的体验感,从而让他们丧失探索社会的兴趣,而习惯于被安排、被控制;
其次是个体的生理发展不同,当生理存在缺陷或弱势时,人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适应社会,进而对社会兴趣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
最后,也是很神奇的一点,就是家庭中出生顺序的影响。出生次序不同的孩子,生活目标也会不同,社会兴趣的高低也就随之存在差异。例如最大的孩子总是会承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责任与压力,而最小的孩子会努力想博得父母的关注和喜爱等。
既然社会兴趣是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的,那应该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做好课题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