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米高速爆燃,什么因素导致致命一击?

有车以后  · 汽车  · 1 周前

正文

最近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使用智驾发生碰撞导致严重事故,三名乘客不幸 遇难,小米官方第一时间公布了车辆联网数据,信息点很密集,一时间众说纷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着作为从业者的客观严谨,我们我们来深刻剖析一下这次事故,避免情绪化输出,看看问题的本质。

首先,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一辆标准版车型,采用纯视觉的智驾方案,搭载了一颗英伟达Orin-N芯片,AI算力84TOPS,远低于其搭载激光雷达的中高配车型的508TOPS算力,因此标准版的智驾能力也较弱,其智驾方案的BEV(鸟瞰图)感知范围为100m,再加上事发处于夜间,还是施工这种临时路况,进一步削弱了车辆的识别能力。

其次从提醒识别障碍到碰撞仅2s反映时间,这个时间窗口明显不够,并且接管后车辆控制权瞬间转移,缺乏渐进式过渡机制,驾驶员难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精准操作,但是对于车辆来说,其实本应有机会减少甚至避免碰撞的能力。

我们根据时间点推算,按照116km/h的时速,2s大约距离障碍物60m左右,而车辆AEB生效范围为8-135km/h,显然速度符合要求,并且车辆官方100-0km/h刹车距离为30.7m,此刻如果AEB发挥作用,还是有机会将车速下降为0,所以正常来说应该触发AEB。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为了防止AEB干扰正常驾驶,通常不会识别桩桶水马石头等障碍物。并且由于AEB制动力度和刹车踩到底力度相当,因此只要车内有人没有系安全带就不会触发,虽说AEB虽然是主动干预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也不是万能的。

紧接着就是碰撞发生,这次事故驾驶员向左打方向,最终碰撞点发生在车辆右侧,可以看作是侧正面的偏置碰撞,根据第三方权威机构-中保研的数据来看,小米SU7 25%以及50%侧正面碰撞,获得的成绩是G,也就是优秀,而国标要求此场景的测试速度为56km/h,而本次事故中97/km 已经大幅超越标准,因此车辆极可能发生严重损毁,市面上无论是那种电池都可能有较大风险。至于车门能否正常打开,车辆是否自燃,目前还没有定论,要等后续的进一步调查。

那么这次事故中,驾驶员就没有任何问题吗?或者说在这种场景如何尽可能规避风险?

首先高速施工路段通常较远距离就会有各种标识提醒,在这种场景下,驾驶员应该主动观察路况准备接管或者直接接管,因为整个行业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3智驾,都是作为人驾的辅助功能,在此前雷军智驾直播的时候也曾提醒消费者紧盯路面。


其次是这次事故虽然只有2s的反映时间,但是可以看到驾驶员已经进行了干预,由于车速较快,驾驶员左打方向,在这种状态下猛打方向极易发生车辆打滑或失控的风险,此时反而完全踩下制动踏板,让ABS充分发挥功能,尽量减速反而有更大可能保证安全。

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智驾普及的时代,消费者要清楚认知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各家车企也不要跨大智驾的能力,误导消费者,也希望车企可以早日做到权责统一,让技术安全的迭代再快一点,让智驾的宣传再慢一点,让更多人更理性的看到智驾。

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这种悲剧不会再次重演。

认为说得在理的请点“赞”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