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青年文摘  · 美文  · 21 小时前

正文

转载自: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

作者:阿晚了没


大年初三,你家开始吃剩菜了吗?


很多人不敢承认,其实有一大“年俗”,近年来越来越显著了——


除了年夜饭能吃上新鲜的饭菜,春节其他时间其实都在吃年夜饭剩下的饭菜。


早在回家之前,漂泊在外的各地游子,就已经预测了剩菜的具体品种,大家才发现:


原来,每年春节餐桌上——


南方,有南方的噩梦;北方,有北方的阴霾。



过年美食噩梦之“南帝”


都说江浙沪就爱吃糯叽叽,年糕、粽子、粿子糕,不愧是水稻产地,一年四季都要有米。


但实际上的江浙沪孩子一到冬天,对糯叽叽的恐惧,不亚于老鼠看到粘鼠板。


对浙江人而言,年糕就是他们冬季主要的食物,算一种季节性省饭。



在浙江,年糕的做法可以超出你的想象。


为了消耗掉家里几百斤的年糕,浙江人可以做出碳水配碳水的青菜米饭配年糕。



不喜欢煮青菜?那年糕炒青菜也不错啊。



塌年糕、煨年糕、油炸年糕、苔菜年糕、烤菜年糕、年糕片炒年糕、汤年糕、咸菜年糕、螃蟹炒年糕、年糕饺子……


这都是被消耗不掉的年糕逼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可能有人不知道年糕在冬天的浙江是什么计量单位。


对浙江人来说,冬天的年糕噩梦不是一碗年糕那么简单,而是一盆年糕、一篮年糕、一袋年糕以及一缸年糕。


亲戚之间走访的主要伴手礼就是年糕,每家几乎都有百来斤年糕。



年糕量之大,冰箱根本放不下。


浙江人必须要再学一门年糕养护的技能。


在浙江,养年糕比养鱼还累,年糕需要一两天就换一次水,温度高了还会长霉点。



而每个浙江小孩,多少都有因为年糕吃多了消化不良的痛苦回忆。


朋友的爸爸现在就不吃年糕,就是因为小时候吃积食然后高烧。


不过这种年糕攻击,不单是浙江省自己内部消化。


有网友是山东人,老公是浙江人,现在过年,他们家里的饭就变成了——


白菜炒年糕!



当然了,全国各地在这种食物的痛苦上并不相通,因为大家的噩梦各有不同。


虽说挨着江浙,安徽这边消耗不掉的食物并非是什么年糕,而是炸糯米圆子


圆子,是过年前就要准备好的。


到了过年的那几天,这些成百上千的炸糯米圆子就会变成安徽人桌上的一日三餐,餐餐都逃不掉。



都说炸圆子口感最好的时候是它刚出锅的那一下,但绝大部分安徽小孩都赶不上炸的第一锅,大家吃上的都是囤积在家最后上锅蒸出来的圆子。


如何形容的它的口感呢,其实也就是和麦辣鸡翅放一夜,第二天用蒸锅加热差不多吧。


一个春节过完,炸糯米圆子不是无缘无故消失的,安徽游子体重秤上的数字也不是平白无故上涨的。


顺着地图南下,到了湖南、湖北和四川,那就是腊肠与腊肉的天堂。


这三省要是通婚了可不得了,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有网友是湖北人,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家里人今年搞了1000斤腊货,而男朋友是四川人,家里也弄了1000多斤腊货,要分一半给自己家,现在正想着如何拒绝。



送不出去就算了,自己消耗这么多盐分其实也挺费水的。


吃一餐喝三升水都解不了渴。


有网友回了家,实在是吃不消。


顿顿腊肉干子,仿佛过个年家里吃新鲜菜跟犯了天条一样。



再往南去,对于两广人而言,过年的痛在“叽”也在“鸡”。


前者是由粿做成的糯叽叽,主打一个逢年过节必有粿。



粿的做法比年糕更具有诱惑性。


它看着就像是可口的甜品,种类更丰富齐全,颜色也是颇具诱惑力。


纵然粿的形态千变万化,也架不住天天见。


后者则是实打实的,年怎么过是其次,鸡一定是安排好了的。


鸡确实好吃,也架不住每餐都吃。


没有一只鸡能活着飞出广东,一道白斩鸡,初一杀一只,初二杀一只,初五、初八……一直边杀边吃直到十五。



不过,过年对于福建人来说,最折磨他们的不是广东人,而是线面


线面,每个福建小孩的噩梦。


吃慢一刻立马就在碗里无限繁殖,从一碗变成一盆。


就是这样的线面,福建游子逢年过节回家根本逃不掉,不但要吃还得吃完。



过年美食噩梦之“北丐”


不同于南方隔了个县就迥异的美食,北方同胞在过年美食噩梦上就统一多了。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饺子



在这一点上,北方人继承了当年秦始皇的魄力,在吃饺子这件事上比度量衡都要统一。


甭管你是气温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东三省还是中部几省,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是饺子。


通常北方人吃饺子,不吃带汤的,只吃干的,一盘最少十八个饺子,先把胃吃大,再用吃过饺子的盘盛上饺子汤,这叫原汤化原食。


主打一个不怕你吃撑,不怕你肚胀,就怕饺子不能在胃里泡发,美其名曰“溜溜缝”。



要是以为饺子只是某种过年的特产那就大意了,对于北方人来说,过节吃饺子是给节日一点面子,吃饺子这事儿全凭心情。


从小到大,开学吃饺子,放假吃饺子,来人吃饺子,送人吃饺子,天冷吃饺子(暖胃),天热吃饺子(开胃),二十四节气吃饺子,有事吃没事吃,高兴吃不高兴也吃。



别问是否左右互搏,问就是逻辑自洽——


医圣知道不?就那个张仲景,诶,他也吃饺砸!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年无疑更让人想起被饺子支配的恐惧,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睁眼饺子闭眼饺子。



煮饺子、煎饺子、蒸饺子,剩下的饺子热热再吃,方言叫“teng饺子”,可谓一顿吃不完,剩下顿顿吃。


要是有人打个嗝,黄鼠狼都得捂着屁股自绝于世,内味儿之冲,绕梁三日。



而最噩梦的是,即便这样,饺子也吃!不!完!


因为北方包饺子不是只包一顿,而是包够能分给几家吃好几顿的量冻在冷柜里。


饺子皮纯纯手擀,能自家动手绝不假手于外人。



当你已经吃了几天吃到眼前发黑,妈妈会再端来一盘饺子悠悠地说:“这不那天剩了点馅啊,我又和了点面,后来面和多了,我又调了点馅,今儿个面和馅都使完了,剩点饺子。”


好好好,妈妈的饺子就和你的欺骗餐一样,想吃总能找到理由。


可能南方人不懂,毕竟鲅鱼饺子之美味风靡九州,但重点是,北方的饺子馅里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白菜


以山东为例,白菜比珊瑚绒睡衣还要贯穿一整个冬天。



熬白菜,炒白菜,调白菜,包饺子也是白菜馅,问就是一句:“冬天你不吃白菜馅吃什么馅啊?”


其他省份也没好到哪里去,在过年的饭桌上,各家有各家的馅料,但都逃不过那几样。


白菜猪肉是基本操作,然后是韭菜粉丝鸡蛋、萝卜香菇猪肉、荠菜猪肉,不管什么菜都不会以完整的姿态出现在桌上。



而饺子,是永恒的C位。


也是因为如此,北方孩子格外喜欢正月十五。


在这一天,出勤率高达半月的饺子终于能够退场,虽然中午还是饺子,但晚上你可以自由选择是汤圆还是中午剩的饺子。


没有孩子还会选择饺子。


除了饺子,熬大锅菜(简称熬菜)也是北方孩子的过年噩梦。



家常熬菜是以白菜猪肉粉条豆腐为核心,家里剩啥菜就放一起熬的噩梦大杂烩!


对此电视剧《双面胶》里的丽娟非常有发言权,她就在演北方孩子对熬菜的怨。



第一顿,香喷喷的大白菜、红薯做的粉条、炸过的豆腐干,再加上自己家炸的小酥肉,能下三个馒头。


第二顿,以第一顿熬菜为基础,把剩菜胡萝卜炒肉、炒香菇倒进去,制成不明混合物。


第三顿,把剩下的汤、剩下的菜倒一块,再从冰箱里拿出炸过的丸子加点粉条……


以此类推,一盆熬菜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经历了“人是物非”的沧海桑田。


中原地区的另一道噩梦美食,是年前做的各种炸物



一到过年,扣碗鸡、芥菜扣肉、扣碗酥肉、扣碗莲夹齐聚一堂,装点着硬菜的各个角落。



不同于熬菜,这玩意非常考验厨艺水平,做得稍差就很像糟蹋食材,能把好好的食材折腾成剩饭的样子。


更有苦扣碗久矣的冤种发言,质疑这道菜的烹饪方式:


“不理解本来炸完酥酥脆脆的东西,非要变成软趴趴的样子。”



等到第二天热饭的时候,所有的扣碗汇入同一个碗,所有的东西糊到一块……


再配上年前蒸的能吃到三月份的各种馒头,如一场无限流噩梦。


怪不得网友建议:大家联系联系换个年货,各省出一家人凑一起过年。


南北互调,主打一个营养均衡。



过年,过的是情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噩梦分享,很多人可能会问:


真的有那么讨厌过年的美食吗?


其实也不是。


团聚、吃饭,是中国人春节的永恒主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筹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只不过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上来了,日子越来越好,才慢慢发现,啥好东西也顶不住顿顿吃、年年吃。


有网友就形容“年货过剩”的心情:天天吃会腻,不天天吃又会坏,坏了丢掉又嫌浪费,然后天天煮又没人吃,恶性循环。



长辈遵循习惯,储备大量年货,做一桌子菜,但时代总要求习俗因时而易。


现在不是过去,那时生活条件不好,且食物不好储存,才会在年前囤一堆吃的,天天炸肉天天吃,就为了过瘾。


现在不一样了,少做点有个意思就行。


它不仅仅是对时间的一个简单跨越,更是家庭、亲情等情感的强烈流淌,而食物,只是情的一种体现方式。


对现在的我们而言,过年的那份意义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层面。


在这个交通发达、供给充足的年代,比起储备满满的年货,大家更愿意顿顿简单点、新鲜点。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是的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厌烦”这些美食,我们却也从不会拒绝这些美食。


正如网友所言:“这些让你厌烦的东西,在你背井离乡多年后将会是你最想念的。”



回到家的时候是口嫌体正的“噩梦”,一旦离开家,这些食物又成了你的魂牵梦萦。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

点击关注,阅读更多文章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