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凡事该放的放、该忘的忘,你才能身心通畅,逍遥自在!

白云仙院  · 哲学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宗教和人类和谐共存的观点,讨论了宗教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到了未来世界宗教革新和和谐共处的必要性。文章指出宗教的内涵与形式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类遵循大道的重要性,通过信仰与修炼的统一,实现心灵的回归和身心自由。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宗教在人类生存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宗教异化的存在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宗教是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社会本质的方式,发挥心灵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文章阐述了宗教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约束放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2: 未来世界宗教革新和人类和谐共存是必然趋势。

文章讨论了宗教的内涵与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关键观点3: 人类遵循大道才能实现心灵的回归和身心自由。

文章强调了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灵回归获取正能量和智慧。

关键观点4: 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传播过程中的衍生品。

文章讨论了宗教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信和异化问题。

关键观点5: 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正邪两大属性,核心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文章提出了世界宗教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调了遵从道德文明的必要性。


正文



作家陈静若在谈到庄子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用一个字来概括庄子哲学,那就是“忘”。


《庄子》一书中,“忘”字共出现八十七处。


在庄子看来,只有忘外物、忘死生、忘自我,人才能达到自由超越的境界,人生在世,那些琐事的牵绊,物欲的纠缠,尘世的烦恼,就像藤蔓将你我牢牢捆住。


若是太过执着,大事小事全放在心里,你只能越活越累;懂得释然,扫除了一切无谓的负累,那些纠纷与烦恼自然也就随之消散。


凡事该放的放、该忘的忘,你才能身心通畅,活得逍遥自在。


一、忘外物,是一种清醒



《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对物质的渴求是人的本能,可若时刻惦记着外物,让欲望超出限度,你就只能走向迷失,陷入痛苦中。


人这一生,其实所需甚少,忘掉物欲的诱惑,过简单的生活,才能获得身心的解脱。


庄子一辈子都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一度只靠编草鞋为生,其实凭借渊博的学识,他想要获取财富和功名,就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楚威王就曾派人携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被他断然拒绝,他宁愿住在草庐里,穿着有补丁的衣服,也不愿用世俗的物欲拖垮自己,没有了物质的束缚与羁绊,他才能活得超脱而自在。


正如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意思是说,人应该驾驭外物,而不应被外物所奴役。


明代文人黄宗羲说:“少欲觉身轻。”


其实世间之物千千万,过度追求物质,不断撑大欲望,只会让自己迷失其中,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物质看得越重,内心的世界就越荒芜。


多给欲望做减法,就是在给精神做加法,学会忘掉贪念,降低需求,物质简单了,你的生活自然也能舒心惬意。


二、忘忧虑,是一种智慧



《庄子·达生》里记载,有次齐桓公乘坐马车去山林打猎。


途中,他突然感觉眼前一花,好像有什么东西闪过。


他以为遇见了鬼,非常恐惧,连忙让车停下来,然后问旁边的管仲:“仲父,你刚有看到奇怪的东西吗?”


管仲摇了摇头说:“哪有东西,我什么都没看见。”


听了这话,齐桓公更加深信自己遇见了邪祟,不然为何他人见不到,自己却看见了呢?回到宫中后,他越想越不安,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苦来自刑罚,内在的痛苦,则源自内心的冲突,过多的思虑,就是在加剧你的内在冲突,让你的心神不堪重负,给你带来痛苦。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叫伯虑的国家。


伯虑国的老百姓,平日里喜欢杞人忧天,他们总是担心人在夜里一旦睡熟,就再也醒不过来了,于是一到晚上,他们就开始提心吊胆,并且强忍着困意,不敢让自己睡死过去。


所以伯虑国的人,从出生起便没睡过一天好觉,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由于忧虑过度,再加上长期睡眠不足,伯虑人一般活不过四十岁。


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总是疑神疑鬼,为臆想出来的事忧虑,结果徒然折磨自己。


老话说得好: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人活着不过数十载光阴,若时时忧心忡忡,事事耿耿于怀,就如同给自己套上一副枷锁,与其在过度思虑中消耗自己,不妨把心放宽点,把事看淡些。


正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学会忘掉忧虑,凡事不纠结、不挂念,你的一切内耗与不安,都会得到治愈。


三、忘得失,是一种境界



《庄子》里有楚国大臣孙叔敖的故事。


春秋时期,孙叔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他也曾三次遭到罢免,但也从不见有任何愤懑。


好友肩吾对此十分不解,就问孙叔敖: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罢黜,难道一点都不在意吗?


孙叔敖笑了笑,回答说:“该来的不必推辞,该离去的挽回不了,得与失岂能自己掌控,何必纠结呢?”


肩吾听后,大为叹服,生活本就不能处处由人,得失亦难量。


患得患失的人,难免纠结苦恼;忘掉得失,不在乎失去,就没有什么能扰乱你的内心。


唐高宗在位时期,吏部尚书卢承庆,负责朝廷内外官吏的稽查考核工作,当时有位转运使,在督运朝廷物资时,因途中船只遭遇风浪,损失了若干粮米。


卢承庆给他考评批示为“临运损粮,考中下”。看到考评,这位官吏很平静,没说什么就转身告退了。


卢承庆很惊讶,要知道,考核的等级与升迁、俸禄是直接挂钩的,细细思量一番,他觉得此人很有雅量,于是将考绩改注为“非力所及,考中中”。


不料,这位官吏知道后,仍如上次那样,一脸淡定,卢承庆对此非常欣赏,最后便将其考绩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无论是幸与不幸,这个官员始终坦然自若,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很认同一句话:能折磨你的,无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扰你的,无非是你计较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旅程。


很多事你看得越重,就像往背包里放石头,越攒越沉,最终会压垮自己,面对现实中的得失盈亏,最好的态度就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拥有时不必得意,失去了也不必沮丧,忘掉得失,凡事都能以平常心接受和放弃,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纠结,多些洒脱。


《庄子·达生》里有这样一句话:“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意思是,忘记脚的大小,什么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粗细,什么带子都合适;忘记是非,心灵就永远安适平和。


人想要活得通透,就必须懂得忘记,做到心怀豁达,看淡一切,学会精简欲望,减少思虑,放下得失。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忘记该忘记的,你才能卸下精神负累,活得无拘无束。





























































《道德经》“易性第八”章以水喻道,阐释“七善”之德,正是开启修道者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法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养生处世,则近于“道”矣。朝真访道,临水静观,追寻祖师,感悟《老子》,妙不可言!


水与“道”,本性甚似。水以万千形态和以一贯之的品格形象地诠释着“道”。道祖老子在《道德经》“易性第八”章里赞叹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儒圣孔子亦与道祖共识,他盛赞水有九性: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祖师先贤论水的精辟之说,正是开启我们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


道祖老子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最接近“道”的品质:滋养万物,利而不争;水心空虚,渊深清明;甘居幽下,容纳百川;变化无碍,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老子赞美水“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揭示它“无尤”的境界。细细体味,意趣深远玄奥,令我等后学学修体悟而难能尽得其妙,只有以水为师,感水之德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本文作者:每晚一卷书



一个人的品德越高尚,所拥有的福气就越深厚!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不是心态好,而是看谁都顺眼!

退休之后,最好的活法:知足,知止,知书!

“人说三话,触犯天意”:尽量不讲这三种话,你的命就顺了!

人与人的关系,在于容人短、赏人长、帮人难、记人好!

改变你的人生格局,你应当做这三件事!

古训:平,不是笨;忍,不是傻;让,不是弱!

人生下半场,给自己撑腰的三项能力!

道悟:内心强大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绪!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