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参与传承春节文化、丰富春节内涵、创造春节形式。
一个多月前的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乙巳春节,人们在喜庆和祝福中回望历史文化源头,共享当下温暖情感,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幅新时代春节故事的瑰丽长卷激荡人心。
万家团圆赓续中华文明
千年古城四川阆中的大年初一,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启。
上午九点整,“阆苑新春祈福”为新年民俗表演拉开序幕。悠远的钟声在古城上空回荡,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的家乡。西汉时期,落下闳主导编制《太初历》,正式确定以每年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之始。
“因为这份功绩,阆中人亲切地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阆中也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名城文化研究会会长说。
打坱尘、淘檐沟、挂年红、抢银水、看灯戏……在阆中古城过大年,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年。
2025年1月7日,四川阆中古城启动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一名游客(左)与扮演“春节老人”的演员张忠和合影。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在传承中赓续,在珍视中弘扬。年的味道,历经时光洗练,愈发醇厚可感。
北京前门草厂四条,换上“新年装”的胡同格外漂亮。
大年初一,78岁的朱茂锦老人早早起床,穿上红毛衣。上午,女儿女婿、三哥三嫂带着几家子一共10来口人到齐,欢声笑语中准备中午的团圆饭。
“春节嘛,中国人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节日,总要团圆才好。”朱茂锦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院儿离中轴线不过几百米。去年夏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冬天,春节又申遗成功了。我们真正感到‘胡同是个宝’。”
2025年1月30日,市民和游客在兰州市2025年春节文化庙会活动现场与舞狮互动。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有暮鼓晨钟,有人间温情,古老文脉,在烟火升腾间,不断沉淀绵延……
雅俗共赏,宜古宜今,“应节戏”早早开锣。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文化礼堂内,人声鼎沸。
“樊梨花守寒江统领三军,守边关保中原时刻在心……”村里66岁、47岁、11岁的三代“樊梨花”同台炫技,掌声、喝彩声不断。陈超挤到前排、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幕。
陈超是土生土长的溪里人,现在是一名文化活动主持人。以“赏婺剧 品年味”为主题,陈超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还参加了浙里年味·2025年浙江省“非遗贺新春 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
“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不论年龄、身份,人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文化。”陈超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平凡的日子更精彩,让普通的人们活出精气神!”
依山而建、傍溪而筑的张谷英村,历经600余年风雨洗礼,至今保留着1700多间明清民居。腊月二十三,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亮相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2025年1月22日,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举办。新华社发
看“村晚”,逛洞庭古庙会;打糍粑,品尝湘味年夜饭……古老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焕发新的活力。
以张谷英村“村晚”为主会场,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村晚”接力直播,吉林、河南、贵州、宁夏等地30场充满乡土气息与文化韵味的“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轮番上演。
“从区域‘小欢喜’走向全国‘大联欢’,网络参与人次超8亿,‘村晚’逐渐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新风尚、乡村过节新民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说。
文旅活跃消费市场繁荣
1月14日,春运首日,一大早成都东站内已是人山人海。这天,20.2万人次旅客从这里启程。
据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计,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其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有望突破5.1亿人次,日均1275万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有望突破9000万人次;自驾出行预计达到72亿人次。
“流动的中国”见活力,也见实力:今天,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里程达到600万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布局,“家”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
前半程团圆,后半程出游,旅游成为过年重要节目。从出行的目的上来看,旅游出行量在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全国各地主要景点的客流量较假期前一天上升了四成多,尤以主题乐园、人文古迹等适合家庭出游的景点客流量增幅最大。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全家一起逛景点成为不少市民的守岁新选择。
2025年1月30日,烟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绽放,欢庆新春佳节。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更好满足人们出游需求,不少城市在春运期间推出适合家庭出行的旅游项目:广州花城广场的春节灯会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年味地标;天津的邮轮旅游市场开启新一轮出游热潮;南京推出超500个文旅活动吸引市民举家出游……
在光影魅力中感受春节喜庆氛围,观影成为许多家庭的“新年俗”。
大年初一下午3时左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凯诺星空国际影院(七彩城店)售票厅人声鼎沸,携家带口的观众排起长龙。
“我们带孩子来看关于哪吒的电影。工作人员说下午票都已售完,只有晚上七点半以后的场次才有余票。”市民徐艺玮说。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大年初一票房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截至大年初二,春节档票房已超31亿元。
2025年1月30日,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游玩。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新年开启的,不仅是热闹的“人面”,还有红火的“市面”。
苏州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市民游客摩肩接踵,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人们穿汉服、买花灯,在非遗展示馆体验古人的过年方式,在潮玩文创琳琅满目的市集上写下新春寄语。
“您领券了吗?”“可以用消费券吗?”
这样的对话在姑苏年市·新春非遗游园会上此起彼伏。今年,苏州依托“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发放千万元数字人民币文旅消费券。大年初一,非遗游园会就接待了游客3.4万人次,开市以来线上线下销售额近400万元。
热闹的开年市凸显文旅热。据苏州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截至1月29日18时,当日全市共接待游客154.4万人次,同比增长9.8%。
美美与共世界共享中国年
“让我们满怀希望和决心迎接新年新开端,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乙巳蛇年来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向全球华人恭贺新禧。
浓浓的年味漂洋过海,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多国政要纷纷送上祝福,“中国年”成为地球村共同的节日。
2025年1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演员在“与巴塞罗那共庆新春佳节”活动上表演舞狮。新华社发(胡安·戈萨摄)
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灯笼高挂,喜气洋洋。在“指尖上的非遗——中国文化体验日”2025“欢乐春节”活动现场,当地民众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各个“打卡”点之间,或尝试蝶画和木版年画制作,或体验画脸谱、穿戏服。
“一开始我以为会非常难,后来发现只需要吹气,就看到了兔子的形状。”在手工艺人的帮助下,当地姑娘瑞兹开心地参与着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吹糖人”。
2025年1月29日,小朋友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体验“吹糖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打开方式”活泼丰富,古老春节在异国他乡展新颜。新春音乐会、广场庆典、春节庙会、行走的年夜饭……“欢乐春节”活动今年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近500场展演项目。
当中国芭蕾舞剧《过年》登上美国舞台、恭王府博物馆送“福”到纽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2025年1月29日晚,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和美国小朋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出贺岁舞剧《过年》。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真的太神奇了!我第一次品尝到自己制作的茶粉。”大年初一,来自俄罗斯、智利、摩洛哥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兴奋地走进安徽博物院。“上手”点茶、面塑、拓印、漆扇等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滋有味的新年。
课堂上学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化身眼前“实景”,这让来自苏丹的留学生王力感到惊喜和震撼,“春节像一扇窗,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2025年1月2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新春庙会活动上,游客在感受茶文化。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深入烟火人间、感受文化民俗,以市集、展览、非遗体验为抓手,“中国游”热潮持续升温。某线上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春节假期,该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
“年轻人选择度假过年、观影过年、给长辈‘压岁钱’,还通过互联网体验外国‘庙会’等。”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说,这些变化为春节的传承以及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契机。
2025年1月25日,演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武术表演。2025年“欢乐春节”全球启动仪式暨“欢乐春节 五洲同欢”演出当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年”,这根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日益成为民心相通的一架桥。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在一个面临更多分歧与动荡的世界里,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盼一个节日的幸福——和平的光、团聚的梦、回家的路。”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举办的新春庆祝活动上,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如是说。
2025年1月18日,人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体验活动上展示他们一起制作的剪纸。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珍视文化遗产蕴含的共同价值、守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千门万户曈曈日,中国年的温暖光亮烛照文明互鉴的前路,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落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