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这段时间最火的美剧是哪部?
那必须是《切尔诺贝利》。
火的不仅是这部剧,还有蔓延开来的话题。
这不,就在这部剧即将完结的时候,俄罗斯电视台不满美方的恶意抹黑,决定自己重拍一部《切尔诺贝利》,讲述美国特工破坏核电站。
显然,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荧幕battle。
虽然不知道俄罗斯电视台是出于气愤,还是真的要拍摄作品反击。
但是目前有一部俄罗斯电影便率先狠狠地打了美国的脸面——
《绝杀慕尼黑》
这是一部“战斗民族国家”的运动片。
又燃又有激情,又热血又感动,又振奋人心又让人激动不已。
电影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前苏联篮球队在最后3秒绝杀美国队的故事。
这是一次有争议的比赛——
悬念迭起,峰回路转,险象环生。
就在最后3秒的绝杀时间,双方哭了笑,笑了哭,谁也猜不到结局。
离奥运会比赛还有1年。
前苏联体育局领导在热火朝天的商议篮球队新任主教练。
有人推选豪门球队教练,有人坚持重用现任教练,也有人锐意改革希望输入新鲜血液·····
最终,新任教练花落加特津。
他应聘国家队教练的原因很简单:带儿子去国外治病。
那时候,前苏联的医疗水平不发达,要出国治病,需要钱,更需要出国机会。
于是,他应聘上教练,便可拿到出国通行证。
最后他成功了。
但是,在上任前他向领导提出三个要求:
一、启用美国训练方法。
二、队员出国旅游,和国外球队比赛。
三、更换队员。
体育局大领导,锐意改革,接纳全部意见。
于是,在加特津的领导下,一直崭新的球队即将登场。
头号球星谢尔盖,极具篮球天赋,又肯努力。
但是这哥们儿为了追求成效,不计后果的每天背着重物训练,几乎快练废了。
一有高强度比赛,膝盖就撑不住了。
全靠打封闭支撑。
中锋莎萨,长相帅气,有个运动员女朋友。
在前任教练执教时,他经常坐“冷板凳”,鲜有上场的机会。
加特津上任后,他终于得到重任,准备大展身手。
可惜,打了没几场比赛,晕倒了。
到医院一查,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
可能支撑一年,两年,也或许只有两个月。
反正“死神”随时都会到来。
还有更不幸的消息——
体育局领导告知加特津他的队里有反苏队员。
对方已经联系了自己在东欧的亲戚,随时有可能叛逃出国。
········
就这样,加特津带领了一群要么近视、有么有伤、要么命不久矣、要么会背叛国家的伤兵残将参加奥运会,并与世界最强队争夺冠军。
要知道,美国自从1936年参加奥运会,篮球决赛从未失手。
更何况,当时正值“美苏争霸”,双方杀红了眼。
如果在奥运会一旦失败,对苏联的整个局势都会产生影响。
所以,加特津在记者面前立下豪言壮语后,一票人都惊呆了。
他老婆担心全家的安危,体育局领导担心自己的乌纱帽,队员担心自己干不过美国队·······
只有主教练加特津一人坚信自己会胜利。
他面无表情,说话却掷地有声:
美国队迟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可话虽如此,但双方球队的实力差距悬殊。
虽然苏联队在欧洲夺得了冠军,但他们的对手是擅长打球的美国队。
而且当时,他的球队内部问题也很突出:
每个球员只想着自己得分,毫无团队作战意识。
很多人队员不信任主教练,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
那么,作为主教练的加特津如何应对呢?
用胜利证明自己。
球员只顾自己得分?
可以,只要你有能力,可以得分。
但是,如果一直参加比赛呢?
即使你再有能力,再能得分,也会被累死。
最终,还是要学会和队员打配合得分。
此外,要给他们设立一个高目标。
那就是,奥运会冠军。
从教练在记者面前说出“拿冠军的豪言壮语”后,球员的状态大改变。
他们不再懒懒散散而是努力训练,不再插科打诨而是认真挺教练指挥。
而教练加特津也彻底抛弃了国家队老旧的训练方式,把所有人的状态,一点点逼到极限。
-你百米多少秒?
-11.7
-这对你来说,还是太慢了
即使这群队员的体力被压榨,他们依然毫无怨言。
为国家,为自己,奋力争取奥运会冠军。
此时,这群残兵败将,从心底尊重加特津,学会了团队合作。
那么,解决了队员的第一个问题,加特津要考虑第二个问题了。
虽然苏联已经蝉联几届欧洲杯冠军,但他们从未与美国交过手。
所以,从心底里惧怕美国队。
怎么办呢?
战胜恐惧。
加特津还是让他们继续比赛。
只是这一次是和美国最强的大学校队PK。
和之前他们场场胜利不同,在美国,堂堂苏联国家队被虐的体无完肤。
黑人小哥的跳高远远高于谢尔盖,完全把他压制。
美国大学生的灵活转身,打的萨沙毫无还击能力。
一向传球精准的“近视球员”,也发挥不出原有水平。
球员在球场上打的心灰意冷,完全看不到希望。
但球场下的教练却不以为意,反而一脸笑意:一切都很好,我们几乎赢定了。
What?被别人完虐,还赢定了?
是教练疯了,还是球员听错了?
不,教练没有疯,球员也没听错,一切尽在教练的掌控中。
加特津要苏联队员提前适应美国球员的打球方式,球员们做到了。
他要杀杀球员的傲气和锐气,他做到了。
毕竟,反复的失败,反复的适应,反复的熟悉。
当理性一点点渗透进细胞,最后,当肌肉形成记忆后,球员们对美国球队的恐惧也就能一点一点挤出去。
1年后,慕尼黑奥运会如约而至。
球员们满怀兴奋的住进了奥运村,和众多奥运会参赛队员共聚一堂。
他们兴奋地满大街跑。
在美国街头,和美国黑人还来了一场非正式篮球赛。
正是这场比赛,让苏联队员真正见识了黑人的打球手法。
他们会硬碰硬,但又不触碰规则。
他们会使小手段,但主席团又不能阻止。
他们会钻空子,但又让人说不出来话。
所以,他们在美国街头吃的亏,在奥运会赛场再现了。
而且一直延续到赛场最后3秒钟。
最后关头,还剩3秒。
美国50:49苏联。
几乎绝境,必须求生。
此时,球权在苏联人手里。
但是,要让篮球在3秒钟之内,从球场一端运行到另一端,并确保把它放进篮筐。
可能么?
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答案当然是可能,而且他们胜利了。
就像萨沙在球场上所说:
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看完电影,河马哥才意识到什么叫绝杀?什么叫据理力争?什么叫奇迹?什么叫极度悲伤和极度高兴?
而这场比赛应该也是最富戏剧性的比赛。
一个技术性错误,改写了篮球历史。
一个坚持不懈,书写了苏联体育新记录。
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出场,铸就了新篇章。
而电影最后,就是那场比赛的激燃高清复刻版。
热血、激情、奋进、高燃·······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运动电影里,只有一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其他都是演员。
而球队中最强大的谢尔盖,其主演光训练就长达8个月。
萨沙在演这部影片前,几乎没接触过篮球。
但最后片中几位演员的呈现,真实的演绎了什么叫“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河马哥很少推荐运动电影,但《绝杀慕尼黑》却着实令人感动。
他们是一个有伤有残的球队,但他们却用意志战胜了世界最强队。
他们曾经惧怕美国队,但当目标设立,他们全力以赴。
球员和教练都曾有自私的想法,但当热血燃烧,他们奋力拼搏。
最终铸就了《绝杀慕尼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