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朋友坚定的认为明天的明天叫前天,该如何解释清楚呢?

知乎日报  · 问答  · 昨天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知乎上有一位题主发问:孩子坚定的认为明天的明天叫前天,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明天的明天不是在前面吗?就是前天啊。我该如何解释呢?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


五岁的闺女坚定的认为明天的明天叫前天,我该如何解释清楚呢?

| 答主:Cecilia
哇塞,太有趣了!
来来来,小姑娘,咱们遇到字词问题,先查字典啊,看看《新华字典》里面是如何解释「前」的:
前 qián
(1) 名词 空间或位置在正面的 组词:前门|村前村后
(2) 名词 往前走 组词: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停滞不前|一往无前
(3) 名词 次序靠近头里的 组词:前排|前三名|前者
(4) 名词 过去的;较早的 组词:前天|从前|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 名词 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 组词:前政务院
(6) 名词 指某事物产生之前 组词: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
(7) 名词 未来的(用于展望) 组词:前程|前景|往前看;不要往后看
你会发现,咦,虽然看起来有 7 个不同的义项,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表示时间 vs 表示方位

表示方位时,我们倾向于用「前面」来表示具体位置,如「站在前面」。
表示时间时,我们常用「以前」来表达,例如「以前发生的事」。
那你觉得「前天」是表示方位,还是表示时间呢?
没错!
你非常敏锐,一眼就看出来,「前天」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类似的还有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对不对?而且,「前天」这个词,可不就明明白白地列第 (4) 项里嘛:
(4) 名词 过去的;较早的 组词:前天
这里的「前」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时间上较早或曾经发生过的。
所以,「前天」这个词,说是的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


前面的 vs 后面的

说到这里啊,你又会撅起小嘴了:
不对呀!明天的明天不是在前面吗?就是前天啊。
那,咱们来玩另一个和「时间」有关的游戏——跑步。
现在,咱们都站在起跑线上,发令员一声枪响,我们就要 xiu 地一下冲出去。
你跑得比较快,所以你跑在了前面;我跑得比较慢,所以我跑在了后面。
好,现在你告诉我,谁先抵达终点呢?
没错!
跑得快的人,也就是你,你跑在前面,率先抵达了终点,拿到了第一名!
哇,你可真是太棒了。现在,你举着第一名的奖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谁先跑到终点?是跑在前面的人,还是跑在后面的人?」
哇哦,你看看,你怎么又答对了!
是的,跑在前面的人,率先抵达了终点。
好,你要记住这个结论啊,因为接下来,这个结论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时间往哪里跑

现在,我们回到刚刚那个问题,明天的明天,真的在今天的「前面」吗?
我猜呀,你心里大概是这样想的——
我得先走到今天,再走到第二天(明天),然后再走到第三天;第三天在我的前面,我还没走到呢,所以它一定是前天了!
对不对?
可是,「时间」却非常神奇——你永远无法走到明天!
你看,每当你等到了明天,「明天」就又变成「今天」了!
所以,这个图应该反过来画!
注意这些红色的箭头啊,不是我们向时间走去,因为我们无论再怎么努力,也走不到明天,也无法活在明天,我们只能活在今天!
所以,不是我们走向明天、走向未来;恰恰相反,是明天走向我们,未来走向我们!
这就好比,你站在一条小河旁边,是河水朝你流来,是每一个明天在朝你走来~
古代,就曾经有个著名的大学者——孔子,面对朝自己奔腾而来,又离自己远去的河水,说了那句经典名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啊,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不会停下!
现在,我们把这几个表示时间的名词排列到一起……
你再根据箭头看一看,转一转,想一想,左边和右边,哪个问号是「前」呢?
如果你还是无法给出答案,记得刚才那句重要的话吗?
跑在前面的人,率先抵达了终点。
好,我们无法回到昨天,也无法活在明天,我们只能活在今天,那你看看,左边这一天,和右边这一天,哪天率先抵达了「今天」呢?
来,对照下面这张图看看,你有没有想明白呢?
没错,跑在前面的是「前天」,它已经率先抵达了今天;跑在后面的是「后天」,它还在后面慢慢跑呢!
现在,你明白了,如果在「今天」这里画一条终点线,那么「前天」指的是是以前的日子,而「后天」是后来的日子。


更多表示时间的「前」

既然现在你理解了「前天」,是以前的日子,那我们还能了解更多用「前」来表示「以前的时间」的词语和句子,比如: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句话中的「前事」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后事」则是指未来的事情。
  • 前车之鉴
这里是用「前」来指代已经发生的事的例子。「前车」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者遇到的问题。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指的是过去的人,「后人」指的是未来的人。
  • 前所未有
「前」在这里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表示从历史上或者某个阶段来看的过去一段时间内,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 前因后果
「前因」指的是已经发生的原因,「后果」指的是在此之后的结果。


| 答主:灵则君子
Boroditsky 和 Ramscar(2002)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刚好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他们给 239 名大学生发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为两组,所以两组人看到的图片是不同的。
A 组看到的图片是一个人坐着椅子向前滑动,即「我向前移动」。
实验指导语:想象你是图中的那个人。注意轮子上有椅子,有轨道。你坐在椅子上。当坐在椅子上时,想象你将如何操纵椅子到 X 上。

B 组看到的图片是一个人把椅子拉向自己,即「椅子向我移动」。
实验指导语:你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绑在椅子上。用绳子,想象你将如何操纵椅子到 X。

然后询问这样一个问题:

下周三的会议要向「前」变动两天,请问会议会在哪天举行?(Next Wednesday’s meeting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 What day is the meeting now that it has been rescheduled?)

是不是和题主的问题一样呀?那么,你觉得答案应该是哪天呢?
按照汉语习惯的「提前」来看,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回答周一。
事实上包括英语母语者也有类似的习惯,所以 B 组的确有 67% 的人也回答周一,只有 33% 的人回答周五;
但是 A 组回答周五的人有 57%[1],这个比例就高的有些不正常了。
研究者们把这个问题搬到了现实情境,在不使用图片的情况下,分别在咖啡厅和机场询问窗口排队的人,还询问了火车上的旅客——
答案惊人的一致:
越是在空间上体验到「自己向前运动的人」,也就是比如排队快到窗口的人,或者坐了一段时间火车的人,会倾向于回答「周五」。
而且和看图片想象不同,这三个场景选择「周五」的比率都在 80% 以上;但一旦缺乏这个前置条件,那么大家会想当然的回答「周一」[1]。
因此,一般语境下当我们讲时间提「前」时,我们是将时间视为一个朝向我们运动的物体,而不是我们正在朝时间自己运动去。
正是基于这个视角,「前」天在过去,「后」天在未来,我们和时间运动方向相反。但当我们采取「自我运动」(ego-moving)的视角,即不把时间视为一个客观向我们运动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运动所途径的一个目的时,那么「前」天就应该在未来。

而题主的孩子五岁,正处于皮亚杰所谓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的年龄状态中。
皮亚杰认为学龄前的儿童会缺乏脱离自身视角抽象看待事物的能力,会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对于客观世界的判断就离不开自己的感官经验[2]。正是因为没有脱离自我中心化,这个年龄的儿童也就更倾向于站在「自我运动」的视角来看待时间,才会产生「前天在我的还没有到达的前方的那一天」这个认知,而不是「前天是朝我运动和我擦肩而过的那一天」。
所以呢,题主不用担心,按理来说呢当孩子上小学以后,最迟二年级左右,脱离了自我中心化阶段,就会自然而然的理解「前」天应该在自己身后。
但如果题主担心孩子自我中心化过渡不是很好,也可以从现在起给孩子讲「你经过的每一天就像和你面对面擦肩而过的一个人」,或者辅助用一些故事和道具,让孩子能理解中文语境下「前」天的内涵。

其实,人类时间概念的形成受空间概念的影响,而且不同语言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映射不同,还会导致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产生很大差异。
比如英语只会使用水平方向的空间概念表示时间变化(比如 move meetings 「forward」,push deadlines 「back」),但汉语却水平方向(「前」天,「后」天)和垂直方向(「上」个月,「下」次)都能使用。Borodetisky(2001)通过实验发现成年人的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应对垂直空间概念描述的时间语句有显著差异[3]。而且在不同母语的儿童身上也发现了这种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映射,这种映射具有不对称性,即人们会用空间概念表达时间,但不会用时间概念表达空间[4][5]。

最后说句题外话,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实验,这个现象在中文语境下也存在。
虽然没有进行正式严谨的实验,但我自己把这个小游戏搬到课堂中尝试过。我让一部分人从教室的一头向前走到另一头,让身体处于「自我运动的」状态,在停止运动的一刻问「下周三的会议要向前变动两天,请问会议会在哪天举行?」,要求立刻回答。结果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回答周五,而回答周一的也有不少是脱口而出说「周五」但突然发觉不对临时改口回答「周一」的。但如果我单纯向坐在座位上的人提问,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周一」。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尝试。
(终于在知乎看到我擅长的分支领域的问题了……)


参考

1.^abBoroditsky L, Ramscar M.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2): 185-189.

2.^百度百科:自我中心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6%88%91%E4%B8%AD%E5%BF%83/4278848

3.^Boroditsky L.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3(1): 1-22.

4.^Casasanto D, Fotakopoulou O, Boroditsky L. Space and time in the child’s mind: Evidence for a cross-dimensional asymmetry[J]. Cognitive Science, 2010, 34(3): 387-405.

5.^Bottini R, Casasanto D. Space and time in the child’s mind: Metaphoric or atomic[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NOV): 1-9.



知乎热门文章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


被皇帝赐自尽后,可以直接逃跑吗?


有哪些带给你极大震撼的书籍?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