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汽车行业的变革,特别是电动车的发展。文章从一位海外汽车工程师的角度,介绍了小米SU7Ultra在赛道上的表现,并引出汽车性能的“不可能三角”话题。接着讨论了什么是驾驶乐趣,以及电动车在驾驶乐趣方面的短板。最后,文章提到了电动赛事的反哺问题,呼吁建立专属于电动车的驾驶乐趣,并指出许多中国品牌正在涉足这一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动车在性能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驾驶乐趣仍然是汽车行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动车在赛道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章提出了汽车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即赛车运动中的成绩、运动性和驾驶乐趣之间的关系。其中,驾驶乐趣源于车辆本身在实际用车场景中带给用户的情绪价值。
电动车为了续航和性能往往车身较重,导致驾驶乐趣的缺失。文章指出需要在车身轻量化技术、轮胎和减振技术上下功夫,以改善电动车的驾驶乐趣。
文章呼吁建立专属于电动车的驾驶乐趣,让电动车真正参与到车手培养流程中,并通过优秀的赛事吸引观众关注。同时,车企也能从中获得技术储备,步入高性能电动车研发的量产领域。
今天给大家找来的是一位海外汽车工程师朋友“胖哥”,他目前在某豪华品牌任职(由于岗位非常重要,暂且替他保密)。
作为一个从事新能源行业、又热爱驾驶和赛道的技术狂魔,他想和大家聊一聊最近异常火爆的话题:小米SU7 Ultra。
就在前两天,小米SU7Ultra量产版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打破了由保时捷Taycan Turbo GT保持的官方认证量产车圈速纪录,2:09.944的成绩甚至比保时捷还快了1秒多。
由此,也引来了“正主”给中国制造点赞,致敬心怀梦想的挑战者和探索者:
![]()
(这位Steven,是小米的新媒体总监)
而无论是小米谦虚承让的态度,还是保时捷大气回应的风度,其实也都“事出有因”。
除了对自身技术和实力的自信之外,双方在上赛刷圈的时候,都没使出全力!
那么,小米和保时捷的“爱恨情仇”背后,究竟藏着哪些秘密?电动车距离性能和操控的天花板,到底还有多远?
这篇干货满满的硬核文章,他就会从汽车的“不可能三角”出发,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他先叠了波甲:“本文夹带私货,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未来还会有他对汽车AI时代、以及中国汽车出海的分析等,敬请期待)
声明:
为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以下内容为车主亲笔所写,公社仅做编辑整理
电动车时代的马力,已经到了异常廉价的程度。
20多万,就能拥有接近800匹马力、3秒以内的零百加速,这放到油车身上,没500万根本下不来;
当年布加迪Chiron惊为天人的1500匹马力,现在也已经几乎触手可及了。
在路面上,99%的油车即便是“2挡7200转”,也干不过隔壁贴满Hello Kitty贴纸的美女一手Model 3。对电动车来说,快是很容易的。
只要堆电机、把峰值功率抬上去,就能轻松做到。两个不够就三个四个,还不够就堆7个……只要前后舱塞得下,总能“力大砖飞”。
![]()
(福特Mustang Mach-E原型车,搭载7电机,1400马力)
而严肃的赛车运动,绝不是街头巷尾的危险驾驶,也不是在山路上和盲区大货车比拼谁八字硬,更不是用极品飞车的成就榜替代真实的方向盘!
正如电影《飞驰人生》里所说的:
“怎么战胜对手,就是找到最晚的刹车点,找到轮胎的摩擦力极限,找到你自我能力的边界,然后,把你眼前的每一个弯都过好,这不是驾驶的技术,是驾驶的艺术。”
接下来,干货开始。
有些人觉得,赛车就是多了体感刺激的赛车游戏,开起来一定非常有意思。
![]()
实则不然——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就有点像是第一次开上3秒加速的电车。每一次加速、刹车和过弯都伴随着强烈的眩晕感,只会觉得恐怖,根本不敢开快。
而对专业赛车手来说,比圈速比的不仅仅是开车,控车只是基本功。比到最后比的是体力、脑力、耐力,甚至是策略、金钱和运气!
就拿小米VS保时捷的“巅峰对决”来说,保时捷刷圈那天下着中雨,硬生生靠着911车队轮流高速行驶把地面跑到半干,才创造出了最快圈速的窗口期:
![]()
(除了单圈之外,保时捷还刷了10圈耐力赛)
再加上为了保障车手安全,配备的防滚架和桶椅让保时捷增重了25-30kg,也就意味着保时捷并未发挥真正实力,还有反超回来的可能。
小米这边也是一样,同样加装了重量80kg的全笼防滚架,车手阿灿也属于“业余赛车手”(毕竟主业是小米整车动态性能开发
),还疑似冲线前踩了刹车……
可见刷圈本身,并不是一个赛车手把一辆快车推到极限那么简单,也要凑齐“天时地利人和”。
随着赛车级别提升(举例:卡丁车、房车赛再到方程式),车手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必须越来越过硬,对后勤保障和赛车成本的投入也会水涨船高。
而作为体育项目,赛车到了竞技的范畴,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获得成绩、战胜对手。如果用钱能砸赢,那也行。
因此,赛车运动就像电子竞技成了“戒网瘾神器”:
无论刮风下雨,车手都要在同一条赛道上日复一日地训练,只为了每一个0.01秒的提升。享受驾驶乐趣什么的,早就抛之脑后了。
毫无疑问地,脱离了“汽车”范畴的赛车,也变成了一种运动器材,为了极强的运动性能放弃了驾驶乐趣,或者说驾驶时的疲劳和紧张感远胜其他的一切感受。
(不相信的话,可以找个室外二冲程卡丁车场连续开个60分钟,保证你短时间内不会再想开这种“丐中丐版”的赛车了
)
这一点,就是汽车性能的“不可能三角”:
(最中间的位置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圈速很好理解,用成绩说话;运动性也相对好理解,说白了就是“容易把车开快”,也就是底盘更稳、车辆更可控且符合预期。
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驾驶乐趣,到底是什么?
必须先声明的是,驾驶乐趣和圈速快慢,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和运动性的关系,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谁会开一台又吵又颠的赛道车,去美丽的海滨公路呢)
所谓的驾驶乐趣,并不仅仅是操作一台大型机械、人车合一的乐趣,而是源于车辆本身——在实际的用车场景中,带给用户情绪价值的能力!
广一点说,除了开一台敞篷车去海边,像是开一台6座车带一家人舒舒服服地旅行,听听发动机/电机的声浪,甚至是挑战能耗和续航的极限——都是驾驶乐趣。
而之所以赛道驾驶能让某些人感到快乐和兴奋,是因为他们在尝试探索汽车运动性的边界,汽车本身的反馈又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自己驾驶能力的边界。
这种相互回馈的所谓人车交流感,才是狭义上驾驶乐趣的根源。
也正因如此,只看成绩和数据的赛车,会让驾驶乐趣彻底丧失(但有些车手会转而喜欢这种“竞技”的乐趣)。
车辆机械动态的交互、车辆当前状态的交互、以及更高阶的情绪价值。
![]()
(一辆优秀运动车型的人车交互体系)
在电动车时代,得益于更加优秀的电气系统架构,车辆信息的显示可以和智能座舱融为一体,甚至用模拟声浪创造情绪价值。
在内饰铺满碳纤维和Alcantara、装配运动座椅营造氛围,也并非难事。
唯一难的是第一部分,最原始的机械动态,也就是和物理定律作斗争——
电动车想要有够用的续航,就要配备更大、更重的电池包,而为了容纳电池就要加大车身。这都会导致车重上升,动辄2吨起步,甚至“上不封顶”。
这样一来,底盘和悬挂系统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来克服巨大的车辆惯性。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想要控制住它,就需要更大的力量。
尤其是电动车的轮胎和刹车,承受了太多它本不该承受的重量。
![]()
(2475kg的整备质量,限制了U9的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的电动车可以说足够运动,圈速也并不慢。但驾驶乐趣,始终存在短板。
这就需要在车身轻量化技术、轮胎和减振技术上下功夫了,还得造出一台力量足以和1000多匹马力相抗衡的车身和底盘,并且设计对应的控制软件,来保证车辆能够100%响应驾驶员的意图。
而这,才是一辆具有良好运动性能的汽车应该考虑的问题——
再怎么说,也得比和AI聊天或是在车上看一场电影要来得有趣些吧
?
在燃油车时代,赛车技术确实给许多家用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马路三大妈”车上的CVT变速箱,就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F1;主动空力技术,在雪佛兰迈锐宝等车型上也有应用。
![]()
但是如果我们打开FIA(国际汽车联合会)官网主页,却不难发现现在的纯电赛事仅有两根独苗:
一根是社长常和大家提起的电动方程式FE,另一根是电动场地拉力赛RX2E,在大哥世界拉力锦标赛WRC式微的当下,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几乎没有关注度。
换言之,民用车市场大家会用钱投票,因为新能源的香有目共睹;但赛车领域大家同样会用脚投票,这些纯电赛事真的不!够!好!看!
除了前半段节能模式遛弯、最后几圈开始冲刺、赛道设置也不够长不够快、大大降低了比赛观赏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在整个车手培养体系里,根本没有电动车的位置!除了最后的顶点——FE。
![]()
在传统体系里,一位车手必然是在几岁的时候就从卡丁车开始,然后一步步经历F4、 F3、F2各级别方程式的历练,最后有幸才能进入F1。
(能进入F1的很多都经历过跳级,不需要跑完所有级别的赛事,因为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天才,出场既巅峰。详情请戳:站世界之巅!22岁小伙儿成中国F1第一人!)
而那些没有能力进入F1的职业车手,也会选择进入WEC、WRC等其他联赛证明自己——并且这些比赛同样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
对这些车手而言,在进入电动方程式FE之前,他们甚至,可能,从未使用过任何纯电赛车,训练过自己的驾驶技术。
如果没有电动赛事拉动经济效益,不管是赛事主办方还是各大参赛厂商,都很难将电动技术转化到实际的量产车制造领域来。
其实考虑到电机输出的特性,在能量管理方面做文章,从赛车下放到量产车并不是没有可能。
类比F1的DRS技术,电动方程式也有Attack Zone,通过短时间内增加电动机和电池的输出功率,实现50kW的额外输出。提升圈速的同时,也能增强观赏性。
但这作为具有革命性和引导性的技术反哺,还远远不够。
整个行业应该做的,是让电动车真正参与到车手培养的流程中来,用优秀的赛事吸引观众对电动车运动性能的关注程度;
车企也能从中获得技术储备,步入高性能电动车研发的量产领域,从而建立起专属于电动车的驾驶乐趣。
![]()
乐见的是,小米、蔚来、比亚迪、吉利……等许多中国品牌,正在踏足这一领域的门槛;
未来全球的高性能电动车中,一定会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