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看见孩子》读后感以及讨论

陈忻儿童心理  · 心理学  · 14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从心理解读孩子》这本书中的触动点,以及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文章强调父母尊重孩子的职责,孩子挣扎是他们履行职责的表现,同时提出孩子对父母的反应做出的解读会影响他们对自身和他人预期的形成。作者还通过实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强调了理解孩子的挣扎是基于事实而不是观点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讨论了《从心理解读孩子》一书中的触动点。

本书中描述了如何通过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以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解决育儿问题。

关键观点2: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孩子的挣扎是他们履行职责的表现,父母需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职责和感受。

关键观点3: 孩子对父母的反应做出的解读会影响他们对自身和他人预期的形成。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反应,以避免给孩子留下消极的预期。

关键观点4: 通过实例阐述如何理解孩子的挣扎是基于事实而不是观点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悠悠的故事和其他实例,强调了理解孩子的挣扎是基于事实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建立基于尊重和理解而非强迫或指责的亲子关系。


正文

《从心理解孩子》25春季班应该是春节过后开始招生。请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disclaimer: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用了“妈妈”,“父母”或者“家长”,会令一些人不快,因为育儿是全家人的事。如果是英语就很容易,caregiver, adult就行。以后请大家自动代替,在文章里,都是“照料者”或者是这一家的“成人”。
木兮³
  《看见孩子》中对我有触动的点(一)
  
  
  这两天在看《看见孩子》,发现是从心比较好的课后读物,有从心的基础,理解和感受起来也更深切,其中有几个点颇为触动我。
  
  在正式开始写之前,想到一个小故事:
  
  晚上给悠悠讲了克拉森的《我们找到了一顶帽子》,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乌龟是极好的朋友,他们同时发现了一顶帽子,都非常喜欢。于是两个乌龟努力在维系友情和满足自己之间找平衡的故事(故事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很有意趣,后面有机会我会写一写)。故事讲罢,我问悠悠:如果你和汤圆都最喜欢那一顶帽子,都想要。但是只有一顶,你打算怎么办呀?我心里猜她会回答:一人戴一天,可以分享,共享。可是悠悠说:我可以再做一顶帽子呀,你放心,我肯定能做好。看来她是奔着“人人都要拥有,都要快乐”的原则出发,而且她擅长手工(我常夸她很会设计,很有点子),所以这件事好解决。
  
  接着,悠悠又假设了一个场景:如果悠悠和汤圆在海边同时看到了一个螃蟹,两个人都想要,怎么办?
  我问:”怎么办?“
  “哈哈哈,那就都不拿了,放它回家。”
  
  这个回答,还挺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是“假设不得到”的场景了,她依然自若。“那太好了,小螃蟹肯定会感谢你们俩,因为她仍然能在海边爬,能回家呀。”
  
  悠悠点醒我,我仍然有时容易把问题落脚于这一类场景,但是她跳出来,告诉我:妈妈,要看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她在慢慢学习从【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中】找到她的策略。
  
  
  回到正题:
  
  这本书目前我看到了25%,有一些触动我的点。今天记录两点:
  
  1️⃣理清楚父母和孩子在家庭系统中的职责,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复习从心)。
  
  父母的职责:通过设置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
  孩子的职责:通过感知和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愿望来探索和学习。
  
  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什么是安全的、他们在家里的角色、他们有多少自主权、以及在尝试新事物时可能遇到的情况,甚至是挑战父母的权威,有些甚至是通过“撒泼打滚”来学习。
  
  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和孩子起争执(表象),看到孩子的挣扎,不妨转个角度,看到事情的本质:孩子的挣扎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时刻提醒自己的职责,也能让我们免于陷入自责或责备孩子,于孩子既不利于他们情绪的发展,让他们产生不客观的自我评价,也没有真正接纳他们的情绪,没有共情到而影响亲子关系。于我们自己,自责愧疚内耗。
  
  比如接下来的场景。
  表象:孩子在哭闹不止。(容易滑入陷阱:怎么制止,怎么息事宁人?)
  本质:孩子在表示抗议,他在履行他的职责——感受和表达情绪。
  
  我以前也常常因为孩子哭闹而焦头烂额,情急之下就觉得孩子是在为难人,故意这么做,进而一心想要快速止哭,但如果我们把感受分类,我因为孩子哭而心烦是我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哭闹是在履行他表达情绪和感受的职责,他的挣扎,是在提醒我们,这是好孩子在做自己该做的事,以及他可能需要帮助的信号。这样一想,会扭转育儿的困境,也会影响我们育儿的心情。从“作为父母的怨怼与内耗”转变成“他在履行他的职责,我能帮些什么?”的行动派。
  
  
  2️⃣孩子对父母的反应做出的解读,成长中的孩子容易把感受转化为自我认知
  
  书中有一个例子:
  
  行为:孩子早餐想吃冰激凌,并为此大哭大闹。
  
  父母的反应(1):“你发脾气的时候我是不会跟你说话的,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冷静了再出来!”
  
  孩子可能有的解读(1):每当我想要什么的时候,别人就会远离我,不喜欢我,我就会被抛弃,被丢到一边。人们只有在我顺从和听话的时候才愿意跟我在一起。
  
  作者提到,孩子在早年通过与父母的活动来收集感受消化信息,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初步印象,也会影响孩子对自身的看法和对他人的预期,比如自己的哪个部分是可爱的,哪个部分让我们想要摒弃,哪个部分让我们感到羞耻。我是可爱的、好的、受欢迎的吗?我会被看见、被听见吗?我难过时会得到怎样的回应?我崩溃时会被怎样对待?等等。
  
  之所以提及书中那个小例子,是因为我也会想到我的小时候。通过和父母的互动确定:在我乖巧听话(就是服从)时他们最开心,对我也更“宽容”,所以“乖巧”是我发现的生存之道,也因此对父母可能有异议的事情埋藏心底,自己想方设法去实现(比如我小时候特别能攒钱),闷声干小事,这也是父母说我从小”主意大“的原因。藏在”主意大“背后的是,我知道自己的需求不会被看到,我知道反抗的小孩不受欢迎,还会招来指责,我知道被拒绝后的难过还得自己承担,没人安慰,所以干脆”主意大“,干脆不说。
  
  想吃冰激凌的类似例子在我们家也常会上演,但是一般止在孩子指出想吃的要求,没有到大哭大闹那一步。因为通过和悠悠这几年的相处,我慢慢发现,有时候悠悠提出一个要求,并非是即刻要得到满足才肯罢休,她常通过和父母周旋来确定【自己的提议有没有得到爸爸妈妈重视】【我在这件小事中能有怎样的决定权】【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和我商量】【我特别喜欢/想要XX这种心情是合理的,常见的,爸爸妈妈可能也有过的】等等,如果我只是单纯以【不能吃,就是不能吃】的结果为目标来,极大可能是谈崩,两败俱伤,破坏悠悠对我的信任。
  
  就比如冰激凌,和悠悠一起逛超市,一般是我主动提出买一些不同的口味放在家里,加上市面上冰激凌市场太卷,口味非常多也很新颖,大小可控(有像葡萄那样的大小的独立包装,既可满足孩子,也可以避免冰激凌吃太多 )。她知道能一直能拥有这个东西,就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念念不忘”,她能决定哪个时间段吃,吃多少,反而兴趣没那么大了。
  
  另一方面,我在想,其实很多事情可以不发展到让孩子的情绪大爆发,升级成危险的行为的程度。如果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要孩子“大哭大闹”、用大力气来表达,他的情绪控制中心时时处在高压线上,他的焦虑时时储存,容易紧张和自责(对情绪控制的负强化),总让他感到对自己不满意(影响自我评价),对亲子关系不满意,甚至总是在争取自主权这件事上频繁体验失败,他怎样有充足的精力去建立自信心,怎样安心地发展自己的注意力,怎样去计划并安排自己的生活(影响自控力),充分信任并亲近他人的能力(影响社交)。长久的表达不受重视也会让她给丧失表达的意愿,父母又少了一扇了解孩子心
声的门。大人为了得到一点掌控权就牺牲这么多,真是得不偿失。
  
  
  写在后面:
  
  越到后面的单元,越会发现,我们提到的某一个关键词,比如“注意力”“自控力”,都不是通过一两个小游戏,几个知识点,三五个别人分享的小妙招来解决的,他们的枝桠交织形成大树,藏在分分钟生活的细节里,藏在真实的情感里,以及对孩子这一独立个体的充分尊重上,在与孩子站在一起的共同面对上,在我们持续学习和反思中。(顺便复习一二单元)
 叶子² 回复  木兮³
  孩子的挣扎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
  这句话真的有提醒到我。
  事实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意志的不同是特别常见的情况,但是遇到不同我们怎么处理?
  
  我自己感受了一下,如果我内心没有什么倾向的方向,那可能就会随孩子怎么都可以;如果是我比较累的情况或者有倾向的情况,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不同意见,除非他们能说服我。
  不过写到这里,我又在想,坚持也算是我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吧,哈哈哈。那么,就还得回到分清是谁的事情、职责了。
 木兮³ 回复  叶子²
  当时这句话也确实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
  
  以前,我可能会以许多别的理由来让自己对孩子耐心,比如两年前我的想法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是天然的强者,孩子相对示弱者,作为强者更要保护弱者,而不是恃强凌弱;再比如,我会想着,我真正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多少,而且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肯定是要往后退一点点的,所以我会安慰自己,能够和他好好相处的时间里好好的对待她;再比如后来,我会想,她挣扎,他可能用比较积累的方式来表达,是在求救,所以我需要帮助她。等等。
  
  但是我的种种想法,都没有『孩子的挣扎是在履行他自己的职责』这句话精准到位,不仅仅是从情感的角度上去说服作为家长的,而是把我拉得更远些,更高些,站在成长的长河中告诉我客观的道义。
  
  你后面提到的遇到和孩子意见不同的情况,这是很常见的,我在后三段也有提及。现在的我,其实发现解决问题是有很多方法的,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或者当下情况的具体判断。对我来说,出发点的改变,是让我更能心理上轻松一点,不背负过分责任的去育儿。
  
  新春快乐呀,叶子🍃。
 叶子² 回复  木兮³
  是的,我又仔细感受了一下这句话『孩子的挣扎是在履行他自己的职责』,它其实是非常客观而中立地陈述了一个事实,不是观点,也不试图说服谁,只是立在那里告诉我们“孩子有孩子的感受、想法、行动、坚持……”,包括我们自己,也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行动、坚持……
  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孩子可以坚持他的想法,我们也可以坚持我们的想法,或者我们在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之间去根据场景寻找双方接受的其他的策略……这些都是可以的。
  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观点出发,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有一个原因大概是,我们基于事实所做的决定是自己所做的决定,而不是被迫接受某种外界或者我们内化的要求。
  悠悠的回答为什么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还没有被太多的条条框框舒服,所以,可以更从自己的内心、从事实出发。在这一点上,我常常觉得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木兮,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呀!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