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顶流男演员出演小众题材电影,他本人一定是先于作品本身被关注到的那个。 非主流题材,不是热闹的喜剧,也不是特效大片,如果主演不是易烊千玺,很难想象这部电影能在贺岁档激起浪花。 图源:《小小的我》海报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角刘春和,20岁,是一名“脑性瘫痪”患者,双商正常,但行动不便。影片的很大一个愿景,是想对脑瘫患者去污名化——“他们不是笨,只是慢一点”。但电影上映后,评价却呈现了脱离剧情本身的“两极分化”:也有人觉得他用力过猛,全身上下都透露出“冲刺影帝的决心”。对于展现残疾人生活的内容,则有共情的人表示感谢科普,也有人指责消费苦难……于是,社交平台上,多方阵营各持观点,固执己见,激烈交锋。最后,讨论的空间难免被压缩成为扁平的粉黑大战,二元对立。1、不论电影题材、演员演技,还是最直观的票房成绩,《小小的我》的确都有可取之处。不仅易烊千玺,在电影中饰演外婆和妈妈的林晓杰和蒋勤勤,都很亮眼。2、题材优秀≠作品完美,主演出彩≠剧情合理,有亮点≠没缺点。因此,如果以一个好的剧情片的标准去衡量《小小的我》,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岁的刘春和,在高考结束后到去上大学之前,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12月27日公映后,拿下元旦档冠军,目前票房已经破6.7亿。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有望即将突破7亿大关。不错的成绩和多方口碑,可以合理排除仅有粉丝自发观影的可能性,《小小的我》有它优秀的一面。林晓杰饰演的外婆陈素群,整个故事里的喜剧担当,她的个性,就像她喜欢的那些丝巾一般明媚艳丽。外婆从小照顾刘春和长大,后来住进了养老院。因为刘春和把高考志愿填到了外地,妈妈想让他复读,外婆又回来照看他。但外婆和刘春和都对复读这件事阳奉阴违,外婆带刘春和出去玩,给他过生日,让他像普通成年人一样喝酒,还会偷偷地跟着他去咖啡馆面试。外婆从来不会用怜悯的眼神看待刘春和,而总是毫不吝啬地夸奖他。帮她叠丝巾,夸;试讲完成了,夸;找到工作了,夸;拿到录取通知书了,大夸特夸。她也从不责怪刘春和“添麻烦”,为了他能和全世界干仗。因为公交车司机急刹车,刘春和摔倒,司机却对刘春和说:像你这样的残疾人就应该少出门,给人添麻烦。外婆这时候就急了,“残疾人就不能出门吗?”拉着司机让他给孙子道歉。老年合唱团里的成员在孙子面前说“脑瘫就是傻子”还不肯道歉,她追着打人。刘春和应聘培训机构的老师失败后,外婆为他打抱不平:这家机构早晚倒闭。以为刘春和应聘咖啡馆失败了,她也立即说:现在年轻人都喝茶了,不喝咖啡了,早晚要关门。外婆是刘春和无条件的支持者,也中和了电影的“苦难”色彩。她似乎情绪冷漠,但对于刘春和展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控制欲。因为担心儿子的病,所以会对刘春和填了外地的大学生气,再强迫他复读。她也有软弱的一面。怀了二胎,但又不知如何跟刘春和说,每次外婆提起这个话题,她就用各种理由推搪,其实是怕儿子生她的气。可妈妈记得刘春和每一次做康复的时间;她的铁盒里,装满了从小带着他到全国各大医院寻医问药的高铁票据;她为刘春和做特制的勺子,做康复训练的单杠,在床头挂上一个方便他起床的拉环。但是她的自责,让她对儿子的爱慢慢磨成了痛苦和怨恨。刘春和的残障,总在提醒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误,她以为生育时“不会用力”,才会导致孩子脑瘫。她想要刘春和变得更像一个普通人,督促他接受康复训练和学习,但她又难以承受一个残疾的孩子长期带来的物质、精神和养育上的负担,以及外人异样的眼光。相比于外婆的乐观向上,妈妈身上背负了更多的复杂和纠结。尽管电影中大篇幅展现的是外婆和妈妈各自跟刘春和的相处,但是寥寥几场戏带过的她们之间的故事,反而意外戳人。年轻时,独自养孩子的外婆想要赚钱给女儿陈露更好的生活,只照顾了她一年,就去西藏打工了,一走就是十多年,回来的时候,女儿已经十五岁了。所以陈露直到现在也不愿意叫一声妈,直言:“我们俩已经过了相互认识的最好时候”。外婆想要通过照顾孙子补偿女儿,但这也越加提醒女儿,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无微不至的爱。陈露想要通过自己照顾儿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比妈妈更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这也把儿子越推越远。外婆也没有告诉陈露,当年在西藏的时候,抢劫犯曾经用刀架在她的脖子上,差点因此丧命。但外婆却因为那是女儿的奶粉钱,没有妥协。外婆说,“笨女人买衣服,聪明女人买丝巾”,其实丝巾是用来遮住脖子上的刀疤。导演杨荔钠此前的代表作《春潮》、《妈妈!》,也都聚焦在母女关系上,可见她在处理同类题材的情感表达方面的出色能力。这次,《小小的我》里讲出的那句“怕她难受,又怕她不难受”,爱恨交织,不知照见了多少东亚母女关系。但可惜的是,这样丰富的张力没能同等延续到电影里的其他角色身上。因为飞盘砸到刘春和,雅雅跟他相识。当刘春和的目光投向雅雅时,柔和的特写仰拍镜头对准了她,无死角地突出她青春美丽的容颜。刘春和长期出现在公园的老人合唱团,是因为他的身体残疾,他没有别的朋友,也没有工作,无处可去。但是雅雅为什么总流连在公园,跟退休老人们和“遭人嫌弃”的刘春和混迹在一起呢?对此,电影只是一笔带过,让她自己讲出在做全职女儿,就再没有其他的诠释。她的出现仿佛只是为了佐证刘春和跟其他正常成年人一样,不是只有吃喝拉撒,也有情感需求和性欲。还会跟刘春和单独在房间里相处,问起他会不会“hard”(电影字幕为“勃起”),甚至为了验证这一点,主动把刘春和的手放在了自己的胸上。当脑瘫患者也有情欲这一点已经表达完毕,不需要雅雅这个功能性角色了,于是就安排她突然离去。甚至因为演员本人周雨彤先前在综艺上引发的“花学风波”争议,许多评价也对雅雅这个角色恶意揣测,恶语相向。事实上,这种观影的不适感,并非因为剧情“擦边”,更谈不上因为演员本人,而是人设的突兀和单薄。一个突然出现的女孩,闯入主角的生活又离开,有自然的写法吗?有。在戛纳电影节获奖的电影《完美的日子》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主人公平山,一名独居中年大叔,在东京做一份厕所清洁工的工作,电影就是拍平山日常生活的一天又一天。他的年轻同事阿隆喜欢上在酒吧工作的女孩Aya,一次偶然机会,两人搭了平山的车。Aya对车中磁带播放的歌曲感兴趣,阿隆还偷拿了她喜欢的那盘放进她包里。或许也是从这里开始,Aya多注意了一些这个还在用磁带听歌,音乐品味也不错的老头。在阿隆和Aya的关系告吹后,Aya独自前来找平山,还给他被阿隆偷拿的磁带。Aya想要再听一次磁带里的音乐,于是平山让她上了车。平山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亲吻,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也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平日鲜少出现过的微笑。不过Aya离开后,她再也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两人不需要也并没有其他的发展。她的出现,就如平山的同事借走了他的钱又突然消失;侄女的突然来访;因为同事辞职,一人做两人份工作;突然撞上酒馆老板和她的前夫这些事情一样。他们相遇,他们离开,有些人带来生活的失序,有些人带来突如其来的喜悦,仅此而已。可观众不会觉得这个女孩是工具人。对于她的生活,能够产生想象,甚至会有好奇。可见,突然出现的女孩也不一定是生硬地服务于主角的工具。除了人物塑造外,不少观众对于《小小的我》的剧情也不乏微词,说的最多的一点是:电影想展示社会对脑瘫患者的误解,所以拍人喊刘春和傻子;想展示刘春和想得到正常生活多么不容易,所以拍他去应聘培训机构老师,咖啡馆店员;想展示家庭的辛苦和矛盾,所以拍争吵,拍母亲的自责和二胎……这些事件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一个暑假里,但没有一个让人能一口气看下去的聚焦点。联系开头写遗书,结尾想自杀的剧情,这部电影也许叫《刘春和在20岁的暑假想要去死》更合适。 以及,片中虽然出现了刘春和的亲生父亲,却几乎没有笔墨毫无疑问,《小小的我》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脑瘫患者乃至更大的群体,消除更多的误解。尽管中国现在有大约8500万残疾人,但我们几乎没有在公共场合见过他们,于是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们,更谈不上理解与善待。外婆喊出的那句“脑瘫不是傻子”,让人知道脑瘫患者只是肌肉协调性差,吞咽困难,表达障碍,双商与大部分人无异,光是这一点,电影就有意义。但是,近年来很多作品变成了话题先行,人们用情绪站队,看过吵过之后,一地鸡毛。《孤注一掷》,拍了这几年不断引起轩然大波的缅北电信诈骗话题,票房更是接近38.5亿。但在电影里,一个原本残酷的故事失去了现实的质感,沦为卖蠢和暴力凌虐的奇观展示。 《孤注一掷》高赞短评《消失的她》,故事原型是轰动一时的“泰国悬崖杀妻案”,劲收35亿票房,但在豆瓣上,评分已经跌到了6.2。许多人质疑这部电影打着“女性主义”“消灭恋爱脑”“girls help girls”“渣男去死”这些标签化的爆款话题,实际上电影不仅出现许多男性凝视的镜头,视角还以男性为中心。例如,文咏珊饰演的假妻子角色,大量镜头以男性凝视的角度展现她的性感,还有撕衣服到大腿根这些毫无必要的场景。作为一部主打悬疑的悬疑片,悬疑感不足,出现很多逻辑bug,也是很多人诟病的问题。比如《涉过愤怒的海》中有一幕,是父亲老金到漫展上“追凶”,coser们对着他的车窗“张牙舞爪”。只看片段,许多人指责电影是对二次元的丑化,对电影进行抵制。可只要看过前因后果就会知道,这是老金当时在精神恍惚的情境下,看到的扭曲幻想,放之剧情中是合理的,更不存在刻意的丑化和误导。是群情激愤还是“不支持不是人”,让不少电影有了先发优势或劣势。
大众电影如此,小众电影亦然。
比如社长之前写过的纪录片《密语者》,上映时的宣传语是:“中国首部以女书为背景、聚焦女性成长的纪录电影。”但所谓女性成长,就是用大量篇幅刻画两位当代女书传承人的感情生活。连女书最初诞生时的抗争精神都没能延续,相反还沉醉在一种陈旧的婚恋叙事。更别提展现两位主角的主体性。因此,尽管有许多支持女性、支持女书的观众们不忍泼冷水,依然给它打了高分,最终还是惨谈收场。
同样是小成本纪录片,质量过硬的《女人世界》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更胜一筹同样的语境下,因为题材的宝贵,观众对《小小的我》宽容再合理不过。但大浪淘沙之后,看电影的人最想要,也是电影创作者们最难做到的,无非一个好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