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可能不是不爱了,而是这个原因

插座APP  · 职场  · 3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伴侣间莫名的反感和创伤性应激反应,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的反感可能源于关系中的创伤性事件,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文章提供了关于如何处理和改善这种情况的建议,并强调了自我觉察和建立健康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如何修复受损的情感账户和进行有效的道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伴侣间的莫名反感和创伤性应激反应

文章中提到,伴侣间的反感情绪可能是一种创伤性应激反应,源于关系中经历的创伤性事件。这种反感可能是暂时的,但也可能是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观点2: 觉察和反省的必要性

文章强调了觉察和反省在处理和改善伴侣间的反感情绪中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觉察和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改善与伴侣的沟通。

关键观点3: 情感账户的修复和有效道歉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了情感账户的概念,指出通过经营情感账户来修复受损的关系。有效的道歉是情感账户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消除恨意和重建信任。

关键观点4: 建立健康关系的建议

文章建议建立健康的关系需要注重自我成长和对伴侣的尊重。通过停止积极的沟通尝试、放下应激心态、把情绪向外打开等方法来改善关系。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插座APP
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莫名反感,其实是典型的“创伤性应激反应”。这篇文章4300字,预计11分钟读完,在关系中受的伤,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疗愈。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小眠宝

来源 壹心理(yixinligongkaike)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结婚5年的朋友小妍,聚会时跟我们疯狂吐槽: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老公就莫名烦躁!”


她被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并描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


不想把自己的衣服‍和老公的放到一起洗,总觉得他的衣服很脏、很臭;


本来追剧正开心,一听到老公开门回家,好心情瞬间消失;


在外不想接老公电话,在家也不想和他聊天,根本不想交流;


反感和他做一些牵手、拥抱等亲密动作,甚至感到“生理性厌恶”……


小妍不解地问:“反正横竖都看他不爽,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啊?”


但朋友们纷纷共鸣:“结婚久了都是这样的啦,习惯就好。”


而我却觉得没那么简单。小妍一直都是脾气很好的人,为什么一和她老公在一块儿,就莫名暴躁呢?


其实,这也是在一起多年的夫妻们一直藏在心里的疑惑:


莫名对另一半感到烦躁,是自己有问题吗?


日子越过越糟心,是不是只有离婚这一种可能性了?


如果不离婚,还能怎么改善这种婚姻状况?


答案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觉察到:这份莫名其妙的反感,究竟来自何处?


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莫名反感,其实是典型的“创伤性应激反应”。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你在关系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创伤性事件后,失望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产生的强烈心理和生理反应。



而在关系中受的伤,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疗愈。


所以,今天跟大家来好好聊一聊:一看到伴侣就莫名烦躁,该怎么办?



退出策略。


“社会交换理论”(Thibaut & Kelley, 1959)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取决于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当个体感到回报不足时,对伴侣萌生厌恶,就称为情感上的“退出策略”。


就像开头提到的小妍,一开始她和丈夫也真心相爱。


但久而久之,随着买房、孩子的出生,各方面经济压力的增大,两个人开始频繁争吵。


在外上班挣钱的丈夫,觉得小妍就只是个家庭主妇,对这个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贡献,所有的压力都在他一人身上。


于是他对小妍在家庭事务上的付出全盘忽视和否定,明里暗里都在嘲讽她:


“你在家带个娃、做做家务有什么累的?有我每天在外面加班、谈客户、喝酒应酬累吗?”


小妍觉得自己这么辛苦付出,却换不回丈夫一点的肯定和回报,也逐渐对他这个人失望透顶。


他们都感到:在这段关系里,自己明明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


于是,妻子用“厌恶”来隔离爱意,丈夫也用“冷漠”来退出关系。


前阵子的微博热搜“间歇性厌恶伴侣是不爱了吗”,评论区就有大量处境相似的人:


有人在婚姻中感到激情和爱意都消失了;


有人在伴侣出差几天时会思念,但伴侣一回来又觉得反感……


厌恶伴侣,可能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但之所以出现“情感退出”,往往不是由某个事件突然爆发,而是相似的矛盾在过去的相处中反复发生。


比如:TA每天一到家就把脏袜子丢地上,每次都要你弯腰给TA捡;TA洗头掉的头发总是不顺手清理,直到堵住排水口……


所以,一看到伴侣就烦,总有股无名火,不一定是你脾气不好,也不一定是你们不爱了。


而是这些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不满,以及你们在这些细节里对彼此累积的失望,导致爱暂时“消失”了。



可靠理论。


 1. 为了保持独立感 


心理学家马勒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如果和母亲有比较好的依恋关系,成年后,就比较容易与人发展出正常的依恋关系;但如果母亲总是不在场,孩子就会发展出虚假的独立性:


“我很坚强,没有你我也能行。”


这些孩子的母亲会慢慢发现:孩子越来越拒绝和自己亲近,好像TA们并不喜欢自己。


而为了维持虚假的独立性,这些孩子会把母亲看成是坏的、不需要的。


成年后,TA们也会有一种倾向:感到伴侣总是不在场时,虚假的自体就会被激活,于是通过把对方看成坏的、不需要的,来维持个体的独立感,以避免过度融合产生的不安全感。


 2. 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由于伴侣某些特质令我们受伤,为了避免反复受伤,我们会关闭心扉,产生情感隔离。


我刷小红书经常看见有人吐槽:累了,不再抱有期待了;伤够了,对TA彻底死心了……


一位来访者也跟我倾诉过:“老公越来越让我失望,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现在彻底摆烂了,随便他做什么,我眼不见心不烦。”


我说:“虽然你打定主意彻底摆烂,但我能感觉到,你有在用力控制自己不继续期待,你其实心里还是对他有期待的。”


来访者叹口气说:“是呀,我能怎么办呢?继续期待下去,受伤的只会是我呀。”


我想起《身体会记得》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术语叫“反应循环”——指我们童年遭受过恐惧、孤独、羞耻等不好的感受,成年后的某些经历再次触发了这些感受,并不断重复。


对伴侣没来由的厌恶,可能是“反应循环”的结果。


我们面对伴侣感到恐惧、孤独、羞耻,但无法改变这些来自过去的记忆;


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出口,于是通过厌恶伴侣,来逃避触发负面感受的事件,从情绪闪回中得到解脱。


 3. 不安全依恋 


学者阿特·阿伦(Art Aron)和他的同事提出过“可靠理论”,指的是:扩展自我的驱力,会驱动人将他人纳入自我,以获得资源、观点、身份等。


比如,在一起久了,没有伴侣的呼噜声反而睡不着;伴侣是一个理性的人,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理性……


但回避型依恋者、焦虑型依恋者扩展自我的驱力,很难正常延伸到伴侣那里,TA们更容易感到威胁、伤害、敌意等,害怕独立性受威胁或者不够信任伴侣。


于是,TA们的婚姻会存在很多细小的厌恶:


“难以忍受伴侣打呼,我想分床睡。”


“伴侣太理性了,我讨厌他总是跟我讲道理。”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觉察到自己对伴侣的厌恶,或许正是你们关系变好、乃至自己变好的契机。



对伴侣减少期待,而对自己抱有更多期待。


作为产生厌恶的一方,如果你感到这种状态已经持续较长时间,比如半年至一年,并且你们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你可以思考一下这段关系是否还值得继续。


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可以尽快离开,减少伤害。


如果你还想在这段关系中继续,可以试试这3个方法:


首先,你需要停止积极沟通的尝试。


很多人发现自己面对另一半心烦意乱,第一反应是两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急着想要与伴侣沟通解决问题。


这本身没有错。


但其实,我们更需要先自我觉察内在的伤痛,探索自己对伴侣感到厌倦的源头。


因为处在厌倦状态下,人充满负面情绪,沟通也会无意识带有攻击性,双方很难好好说话。


而自我对话,是探索内心比较好的方法:


通过不断向自己提问,层层深入了解负面感受的起源;


也可以做做“空椅子练习”,通过想象对方正在你面前,然后和TA展开一场虚拟对话,勇敢说出压抑心底多年的真心话。


其次,放下应激心态,巧用“朋友心态”。


如果这段感情不再是你期望的状态,又暂时不能离开。


那就在精神层面“断舍离”,不谈感情,只谈需求。


试着把另一半当成朋友相处,而非爱人。


只要对方尽到应尽的责任,你也只用做好自己,不需要被对方的态度影响。


就像杨绛在自传中写的:“如果你和你老公三观不合,那就把他当做一个普通朋友,他想干嘛就干嘛,不要总是想着去改变他,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是改不掉的,不必自寻烦恼。”


最后,把情绪“向外”打开。


哲学家罗素有一个观点:太注意自己的情绪,容易感到不快乐,因为太在意自己哪里痛、哪里不安了。


改变之道,就是把注意力从厌烦的情绪上转移开。去做那些自己想要做、对自己有好处以及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对伴侣减少期待,而对自己抱有更多期待,修炼自己从其他方面得到安全感的能力。


如果各种办法都用尽了,还是看到另一半就烦,我们至少要保证: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你的钱、你的健康、你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情感账户。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伴侣,或伴侣已经产生了创伤反应,又该怎么改变和修复呢?


首先,你要去觉察:意识到伤害了伴侣后,你内心是升起一种隐秘的快感,还是感到愧疚?


心理学家弗洛姆将人格分成五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剥削型”(exploitative)——这类人习惯从别人那里索取来满足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会以剥削伴侣为乐。


如果你从伤害伴侣中得到快感,并可能是”剥削型人格“,有很多方式可以做人格成长建设,比如心理咨询、正念冥想等。


如果你真心对伤害伴侣而感到愧疚,接下来,你需要有意识地做一些事,让伴侣感到“我是很重要的”。


比如,沟通了解伴侣讨厌你的哪种行为、对你有什么期待、内心有什么需求……并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对方。


接着,像经营一个账户一样去经营你的感情。


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Willard Harley)提出过“情感账户”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他将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比喻为银行中的存款与取款。


存款可以建立、修复关系;取款会让关系变得疏远。


在这里,存款行为指的是那些能够增进关系、增加信任和好感的行为;而取款行为则是指那些可能损害关系、减少信任和好感的行为。


所以,多做那些让伴侣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事情,就能让“情感存款”变得越来越多,感情就会越来越坚固。


最后,如果你能做的都做了,关系依然没有好转,可以试试“有效道歉”。


《情绪急救》一书中提到:有效道歉不是为了表达歉意,而是为了消除恨意。


我们最该做的不是说“对不起”,而是表达清楚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哪里伤害到了对方,深深记住这一点,并努力做到有所改善。



与你共勉!


如果你在关系中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而做出一些应激反应。


请不要自责,试着温柔地对自己说:


“这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在尊重自己的感受。”


“过去的我可能弱小无助,但现在的我可以保护好自己。”


“如果痛苦会持续下去,我有权利选择离开,不会害怕。”


▲ 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任何时候,你都值得拥有一段能滋养自己、稳稳托住自己的关系。


 Reference:

[1]贾内·B·霍尔德.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M].李婷婷译.北京:斯坦威图书.2020

[2]巴塞尔·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李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罗伊·E·鲍迈斯特.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梅凌捷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4]盖伊·温奇.情绪急救.孙璐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END 


关于作者

/About Author/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最新推荐

/Recommendation/


企业培训  ▏入驻书城  ▏品牌联合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看完关注插座APP

避免错过更多好文

👇👇👇

点赞、分享、在看,3连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