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过度理由”这一概念,即外在理由取代内在理由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导致行为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文章通过德西的实验解释了过度理由如何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强调了注重内在理由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在面对外在理由时要保持警惕,避免被带偏。
外在理由取代内在理由,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导致行为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实验证明了过度理由如何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揭示出奖励等外在因素可能改变人们对任务本身的内在兴趣。
内在理由是驱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应该关注并培养内在兴趣,而非仅仅依赖外在奖励。
外在理由可能会干扰对内在理由的探索,因此需要警惕并避免被外在理由带偏。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0+概念
为什么要注重内在理由,避免被外在理由带偏?
你好!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概念,是「过度理由」。
过度理由指的是,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变成行为的支持力量。于是,行为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经邀请过一群大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单独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
第一阶段,研究者让被试自己做题,不给任何奖励。
第二阶段,研究者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还是没有奖励地做题,另一组每解1题就可以得到1美元奖励。
第三阶段,自由活动,被试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以考察被试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没有奖励组的被试,在自由活动阶段仍旧继续解题,而有奖励组的被试,在自由活动时,就对解题没什么兴趣了。
对此,德西解释说,第二阶段的金钱奖励,就是对被试外加的过度理由,从而改变了他们先前对解题本身的兴趣,动机发生了质的变化。
于是到了第三阶段,奖励一旦不复存在,被试对解题便也不再热衷。而那些没有接受奖励的被试,却由于本身对解题的热情,而仍旧继续做题。
在这个情境中,被试们被物质奖励这个外在理由带偏,一旦物质奖励消失,就不再解题。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物质奖励这个外在理由,我们去探索内在理由,可能会对解题产生真正浓厚兴趣。
过度理由提醒我们,在设计给予外在理由时要审慎。
简单粗暴的物质奖励,由于立竿见影,被很多人所采用,但往往副作用巨大,长时间来看,反而会比激励前更糟糕。我们要系统思考,拉长时间维度去考虑,激励对整个系统以及其中各种角色的长期影响。
同时,当别人给我们外在理由时,我们也要警惕,避免被外在理由带偏。因为外在理由可能会干扰我们探索内在理由。
每天一个概念,每年一个台阶。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第416个概念「过度理由」。谢谢你的陪伴!敬请关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