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反思与改变。作者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握管理的度,科学教育孩子。通过实际例子,作者强调了过度溺爱孩子的危害,提出了建立孩子自信、客观谈论问题、顺应时代教育孩子等教育方法。最后,作者推荐了一本关于男孩教育的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孩子教育要把握度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孩子教育要适度,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溺爱。
关键观点2: 过度溺爱的危害
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说明了过度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养成“无条件满足”的习惯,造成未来处理问题的不自信。
关键观点3: 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
作者提出了建立孩子自信、客观谈论问题、顺应时代教育孩子等教育方法。
关键观点4: 推荐书籍《内核稳定的妈妈,自觉自律的男孩》
作者推荐了一本关于男孩教育的书籍,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数学该不该提前学?
小学要不要学奥数?
刷题对提升成绩有用吗?
数学总是不开窍怎么办?
1月13日上午9:00,点击预约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博士昍爸
告诉你如何帮孩子锻炼思维,提升数感,告别数学焦虑
▽▽▽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段时间,读初二的儿子,突然跟我说,他寒假后打算退学。我听得一脸懵,正准备细问,他甩给我一句:“妈,你不用瞪着我,大不了我去直播拍视频,说不定火了,就可以彻底躺平了。”其实不是我不开明、不支持儿子的“大业”,而是作为老母亲,我太清楚自家娃是啥样:干啥啥没劲,甩锅、懒散、躺平第一名。可儿子看我这次竟然没有和以前一样,对他的所有想法都摇旗呐喊立马同意,便开始用他在网上看的心理名词反PUA我:“妈,你这是想以爱之名控制我,你是要道德绑架我,你让我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你是把姥姥对你的高期待,延续到了我的身上。”一直以来,我自认懂点家庭教育,但俗话说“医不自医,人不渡己”。所以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和我同样高校毕业,入职大厂的同事们。但他们本着“成年人最好的修行,就是宁可憋到爆炸,也绝不瞎劝别人”的“正能量”理念,没一个人搭理我的求助。在我轮番“讲述”自己和儿子之间的问题后,同事们还顺手给我贴了个“祥林嫂”的称号。直到我连连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又想到自己之前一直有抑郁的问题,便急忙请假约了在医院上班的好友去看。等见到好友后,在她的建议下,我想着先住院几天调养下身体。至于儿子,就送去他爸那儿生活几天。在白衣天使们的照顾下,我痛定思痛后决定:人到中年,还是只能自救……你的爱越没有底线
孩子就越会突破你的底线
就像我,孩子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反思,是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一开始反思,是不是因为儿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以导致他缺爱?可一想也不对,虽然我和他爸早早就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却一点都不少。然后我继续反思,是不是我对他管得太多、太严了,导致他青春期觉醒,大脑蹦出一束光,想要拥有掌控自己的力量。但一想,更不对,我日常对他的养育,都已经不是放手了,而是快成摊手了。直到有天晚上追综艺《再见爱人4》,看到把自己活得像个小苦瓜的李行亮,突然间支楞起来一通大反杀。弹幕里的一句“985的脑子果然好使”,瞬间给我点亮了方向:是呀,我也是985毕业,不想着解决问题,居然还天天在这里各种反思?我这才意识到,不是我这个老母亲做得不够好,而是我做得太好了。3岁,他满地打滚要玩具,我一边连声叫着“祖宗,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不就是了”,一边想尽办法立马满足他;
6岁,他因为不想写字乱发脾气,我轻飘飘说了他一句,然后替他写完了所有作业;9岁,他说早起太累,想睡懒觉。我心疼他,便经常撒谎帮他向老师请假;11岁,他说同学有最新款的手机和球鞋,我架不住他的哀求,节衣缩食买给他;12岁,面临小升初考试,他每天沉迷游戏和短视频。当他狡辩自己只是想要放松时,我还是选择了听之任之;13岁,他开始厌学,脾气越来越大,有次甚至开口骂我。我虽然委屈,但还是在“他正青春期叛逆,大点就好了”中完成了自洽;现在,他14岁,依然觉得只要他开口,不管是多无理的要求,我都应该顺着他、满足他。你把孩子当祖宗供着
就别怪孩子长大后“翻脸无情”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态度要既温和又坚定,不能过度惩罚孩子,也不能过度骄纵孩子。严中要有爱,宽中要有度。我对儿子的养育,其实一直在走向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过度放手、过度包容、过度理解。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年看的“口号式、营销式育儿”内容太多,我发现自己无形中竟然也被洗了脑,所以曲解了很多原本正确的育儿观。1. 放手,不是把所有的决定权一股脑交给一个认知发展还不健全的孩子。而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进行真实体验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度地去控制、去参与,而是让孩子在实践经验中,正视挫折,收获成就感,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2. 包容,也不是放纵孩子所有的错误,把一切都归结为“他还是个孩子”“他还太小”。而是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到他的认知和处境,允许他出错,然后教会他如何在错误中成长;3. 理解和尊重,更不是无底线地应允孩子所有不合理需求,过度解读孩子的情绪,但凡孩子脸上有一点不开心,父母内心就立马觉得天塌了。而是允许孩子有作为一个人的所有不完美情绪,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事实,然后用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所以你看,像我之前那种,儿子一发火就妥协,一倦怠就纵容他放弃的行为,其实只是满足了“我自己做个好母亲”的自恋,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解决他真正的困境。写到这里时,我脑海中对于儿子出现的问题根源也逐渐清晰,接下来,我想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希望一切能为时未晚。科学地“管”孩子
才能养出“好”孩子
记得他刚上小学那会儿,有段时间特别沉迷穿系鞋带的鞋子。当时他想学,但我总觉得他太小,不着急。直到有次他去同学家玩,不到10分钟,就从同学那里学会了怎么系鞋带。即使到了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儿子学会后,给我展示时脸上露出的自信笑容。但当时的我不但没有鼓励他,还觉得有妈妈帮忙,他不需要学习这些东西。以小见大。命运早就给我敲响了警钟,只是当时的我,压根没有意识到。就像儿子这次说想退学,其实是长久以来,他对学习早已产生了“无力感”。心理学中认为,一个孩子健康的自尊,通常来自“我能行”的信念。而一个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其实很可能是缺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之前我的每一次替他包办、替他周全,压根不是在帮他,而是剥夺了他在尝试中试错和成长的权利。在他的生命中,早已习惯了有我做退路,所以他才会在到了青春期这个“自我中心主义”旺盛时期,做出一点都不考虑后果的决定。所以我决定,先不着急对儿子这次的决定这个表象作出评判,而是从根源去建立儿子对学习,确切说对自己的信心。比如先让他从一件小事做起,完成一次早读,背会几个单词,解出一道题等等。我一直很喜欢心理学专家武志红的那句话: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也相信,儿子会在“做成一件件事”的过程中,逐步和自我建立起深度关系。有了完整的自我,他的内心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也才能清晰地作出更正确的判断。有次刷知乎时,无意中看到网友@之乎者也在“当孩子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玩手机时,你会怎么回答”下的答案,觉得十分有趣。她说自己曾被女儿多次质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大人回家就能玩手机?而我却不能玩,还要写一堆作业,这一点都不公平!”任何人在求学阶段,主要任务都是学习,爸妈也不例外。孩子看到父母在玩手机,但其实父母几乎手机不离手是要回复各种微信群的问题。孩子只看到了父母玩手机的那一刻,却没有看到父母经常需要加班到半夜。因为以前儿子也说过很多他不想学了、学习太累、想玩手机、想打游戏这样的话。但我很少和他客观地谈论过这些具体的问题,只是用逃避的态度对待他的问题。(1)现在对你而言,是求学的最好阶段。因为有妈妈做你的衣食后盾,所以你可以完全把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去给自己积累更多的初始资本。(2)你觉得学习太累,想学别人轻轻松松就做主播。但其实镜头前的轻松是别人展示出来的,背后你看不到的,是他们付出的不为人知的众多辛酸。(3)你觉得直播比学习轻松,是因为你没有走过那条路,仅仅只是在靠想象给自己的逃避找借口。3. 我们陈旧的经验,养不好现在这些“不功利”的孩子举个例子,对于我们这一代父母,你说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那么无论我们是否能做到,但至少我们能听进去这个道理。但现在的孩子,你对他们说要好好学习。他们会反问你:“学习那么累,有什么意义?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实现梦想了吗?躺平有什么不好?我没啥大的追求,将来咋样都行。”就像我自己,之前对儿子各种让步,其实也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要求太严了,所以长大后就想要在儿子身上弥补我当年未获得的自由和尊重。我的一味放纵和让步,反而正中他下怀,加深了他对于学习和生命的无意义感。孩子是需要进行适度引导的,你可以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建议和示范,但不能把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交给他们,还美其名曰“放手”。有界限、有底线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计深远。养育,需要爱,需要客观,也需要顺应时代的一些“技巧”。
为什么生儿子的妈妈老得快?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阅读这本书,做个不累的男孩妈妈!
▽▽▽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