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哪吒2》总票房全球登顶:勇敢做自己的人,会被奖励一个新的开始(建议全文背诵)

壹心理  · 心理学  · 昨天

正文

 过完年回来,办公室流行起了一种很新的“打招呼体”,那就是:

“你看了哪吒没?”

2月6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2月7日,该电影票房(含预售)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很多二刷、三刷的网友纷纷评价:“它值得!”

a057a244dc0c4d4c895ac9fce2cb42f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除了极高的特效精度、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外,电影的思想内核也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234e9219957d8d84e338d946331a57

(图片来源:豆瓣网友@Ber_雪碧 影评截图)

电影延续了第一部的剧情,讲述了哪吒和敖丙为了重塑肉身,一起克服重重阻碍、抵御天劫的故事。

有观众在感叹剧情精彩之余,敏锐地发现电影其实抛出了一个时代命题:

在人生各种抉择面前,我们该选择依附规则还是坚守本心?

上万网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放在自己身上,会怎么选?”

大学毕业后,你想从事热爱的行业,但父母让你去考编,说这样工作更稳定,你去不去?

想和现任谈婚论嫁,家里人都劝你分手,说给你介绍个更好的,你分不分?

想凭实力争取升职,同事却耍心机得到了领导青睐,抢了你的机会,你学不学?

一道道选择题,背后藏着一个难解的人生议题:

如何在顺应规则和坚守自我间权衡,才不会感到迷茫、挣扎、痛苦、恐惧?

这部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给了大众启发和答案。

所以今天,壹心理想借哪吒、申公豹、敖丙3位重要的电影人物经历,和大家好好探讨一下:真自我&假自我,如何抉择?


哪吒一出生就是魔,他天性“顽劣”,整蛊村民、乱闯天庭,留下不少烂摊子。

但也因为这样,他的天性得以保留,没有被社会规训,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挑战规则、除强扶弱。

电影结尾中,哪吒准备和天庭硬碰硬,东海龙王问他:

“难道你想改变世界的规则吗?”

他坚定地说:“我想试试。”

他相信,敖丙会跟自己站在同一阵线,敖丙问原因,他说:

“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一言一行,彻底贯彻了他的那句宣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然而,哪吒能够彻底活出“真自我”,也得益于背后的两大支持。

1、来自父母的足够好的爱。

哪吒的父母明知孩子是魔,仍然倾尽全力爱护和养育他。

他们很在乎哪吒的感受和情绪,能够根据他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不受到伤害。

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看来,这就是“足够好的爱”

在孩子快速成长的生命早期,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安抚性环境,使孩子可以放心依赖父母。这份依赖会慢慢发展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自信。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虽然哪吒生来是魔,但最终也能涅槃重生。

最初的亲子关系是好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是好的。

2、抱持性的成长环境。

电影中,与哪吒走得近的人,都真心实意地关心他。

太乙真人不惜自损修为,也要帮哪吒渡劫;敖丙作为哪吒的第一个朋友,对他百分百信任。

而一开始哪吒误认为自己是“灵珠”,也建立了积极的“自证预言”

我之所以那么强大,是因为我天赋异禀,我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好人。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温尼科特认为,抱持性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容错率

总是感受到被支持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和他人犯错,同时坚信:即使犯了错,我也是能够得到支持的。

跟哪吒一样,如果我们被好好爱过、包容过,内心就会足够强大和稳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坚守本心,做真实的自己。


电影第一部里,申公豹是伤害哪吒的反派,电影第二部则揭晓了申公豹作为反派的苦衷:

只因身而为妖,他被无量仙翁利用,即使成为阐教仙人,也必须替天庭做很多脏活累活。

秉性正直的申公豹在强权压迫下,不得不违背本心做起了坏事,并变得越来越麻木。

心理学家莱因提出: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则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

申公豹起初对妖的身份很自卑,向往成为“十二金仙”。他给自己塑造了一个“阐教仙人”的“假自我”,认为这个自我才是好的,真自我见不得人。

然而,这也导致他的身体对外界刺激慢半拍,即使干了很多坏事,也比较少受到良心不安的折磨,一直安心当一个“反派”。

直到弟弟被无量仙翁杀死,申公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向往的“仙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为自己构建的“假自我”,终于崩塌。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而“真自我”重新掌控身体后,人的自我觉知范围会迅速扩大,申公豹立刻意识到:自己想要反抗仙人,保护无辜百姓。

于是,他在腥风血雨中杀出一条血路,以抛弃半生的修仙积累为代价,重新换回了做“真自我”的自由。

fa7b4259fb030e3ae147abdbf6be353

(图片来源:豆瓣网友@丁小雨 影评截图)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四十岁才是人生的真正开始,在此之前,你只是在探索。”

许多步入中年才自我觉醒的人,都和申公豹经历过一样的挣扎:想要脱离现状,又害怕离开后自己会一无所有。

然而,过去自己拥有的,其实只是探索中的风景。

在活出自己之前,人的生命都没有真正开始,因此失去并不可惜。

可一旦决定活出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在认同“真自我”的基础上,去追求真正属于自我的目标,并贯彻到底。


电影第二部中,敖丙依然坚守“重振龙族”的使命,见到父亲后第一时间哭着道歉:

“对不起,我没有完成使命。”

可懵懂中,他被哪吒的真情吸引,也产生了新的使命感:和哪吒一起反抗天庭。

但这违背了他一开始为自己构建的使命,即使“重振龙族”并非他的真实愿望,也依然被放在第一位,压抑着真实愿望。

直到东海龙王觉察到敖丙的想法,鼓励他抛开父辈的规训,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才敢放下虚假的使命,真正为自己活一次。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对于这种“得到允许,才敢活出自己”的情况,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做出了解释:

坚守假自我,会导致“自我理想化”,把自我实现的精力朝着“做理想化的自我”方向发展,呈现出一种近乎强迫性的自律。

就像敖丙强迫自己把“振兴龙族”放在第一位,但他的内核是虚弱的,虽然为自己设定了很高的目标,却一再失败。

想水淹陈塘关,被哪吒打败劝降;想从无量仙翁手上救出龙族,也失败了。

卡伦·霍妮认为:自我理想化,虽然有助于早期人格迅速发展,但副作用是会伤害真自我,使人没有力量贯彻理念。

打破这种“假自我”,外界的允许和解绑尤其重要,因为陷在自我强迫怪圈中的人,总在撞南墙,特别需要别人拉他一把。

朋友哪吒的帮助、父亲东海龙王的支持,是敖丙最终活出自己的两大助力,也是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解绑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只有先选对方向,才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给出的人生启示。

哪吒的自我坚守、申公豹的自我觉醒和敖丙的自我解绑,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真自我”。

好比生活中的我们,有人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人回望过去充满遗憾,忍无可忍不再妥协;有人循规蹈矩、恪守自律,但条件允许时,也会品尝一把活出自己的滋味。

没有哪条路绝对正确,但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寄托灵魂,而我们所有的试错、挣扎、积累,其实都是为了找到这个地方。

这条路非常漫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阻碍。

有时我们会活成哪吒,控制不了自己的攻击性。

这是因为年幼时太我行我素,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太敏锐,导致冲动、急躁。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尝试一些“延迟满足”的自我练习。

比如,每天抽十几分钟做正念冥想;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融入大自然;向耐心好的人寻求交流、学习……

而有时,我们会活成申公豹这样的“小镇做题家”。

年少时拼命读书,接受单一的价值观,长大后目睹世界的复杂和多元,一时不知正确选择是什么。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积累一些对自我真诚的体验。

比如,在怀疑自我时,在内心多肯定自己:

“当我感到不舒服,是因为有些人和事的确攻击到了我,而不是我自己出了问题”;

“不要管别人说对不对,多想想我自己愿不愿意,如果我内心非常抵触,那我就该停下来”……

这些话能重新加强自我和身体的连接,让直觉变得更敏锐,更善于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

有时,我们也会活成敖丙这样的“好孩子”。

从小到大都没什么主见,非常害怕看到父母和他人失望的表情。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放下对理想化的执念,客观评估自己。

比如,不以理想预期为标准,而以“我过去做到的好成绩”为标准,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如果能做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无论别人是否失望,你都已经做得很棒了。

记住,别让别人用任何规则定义你,你自己是谁,自己说了算。


电影最后,选择挑战规则的哪吒和敖丙说:

“若前方无路,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便扭转乾坤!”

一想到拍出这部电影的,是一个逆境翻身的80后中年导演,我便深受触动:

原来这世上还是有人在目睹世界的黑暗与沧桑后,依然“不知天高地厚”,依然拒绝被外界规训,依然选择贯彻自我、从一而终。

适应社会固然重要,但人活一世,总要拼尽全力去试一试;

若试都不敢试,就给自己戴上虚假的面具,那这辈子属实遗憾。

就像东海龙王最后对敖丙说的: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新的一年,愿大家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哪怕不一定能走通,这个过程也会让你一步步更接近“真自我”。

努力过,勇敢过,人生就值得。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温尼科特. 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 耿伟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6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7

[3].卡伦·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1


图片

人生这场电影里,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走属于自己的路,一步步接近“真自我”。

如果你感觉迷茫、挣扎、痛苦、恐惧,习惯自我否定,常常忽视自己的需求,总是学不会爱自己,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你可以放心向咨询师倾诉烦恼,透过当前生活的困境追溯童年的创伤,从而疗愈内在小孩,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咨询师会陪伴你直面心理问题,找回人生掌控感。通过心理咨询,你能够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立即点击海报,立即预约👇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