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们离开了,但给你留下了“还不错”的世界

新世相  · 热门自媒体  · 2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在今年的倒数第二天,文章回顾了今年去世的几位重要人物,包括琼瑶、鸟山明、玛吉·史密斯、叶嘉莹、郑佩佩、中山美穗、刘丽萍、石班瑜和朱锐,这些人留下了不同的影响。文章通过讲述他们的生平和对这些人物的回顾,表达了对于失去、死亡、爱和勇气的思考。虽然这些人已经离开,但他们的记忆和作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回顾今年去世的重要人物

文章列举了今年去世的琼瑶、鸟山明、玛吉·史密斯、叶嘉莹、郑佩佩、中山美穗、刘丽萍、石班瑜和朱锐,这些人留下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观点2: 思考失去、死亡、爱和勇气

文章通过回顾这些人物的生平,表达了对于失去、死亡、爱和勇气的思考,以及这些人物的记忆和作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关键观点3: 回顾人物的生平

文章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生平,展示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离世的怀念和感慨。


正文


Sayings:


在今年的倒数第二天,想和你一起做一个动作:


回忆。


我们习惯了用“失去”和“拥有”衡量一年的好坏,其中,死亡是最不可辩驳的一种失去。如果以此为标准,站在意外纷至沓来的年末,2024 年无疑是布满伤感的一年。


我们失去了琼瑶,失去了鸟山明,失去了石班瑜,失去了《哈利·波特》中的“麦格教授”玛吉·史密斯;


我们失去了叶嘉莹,失去了郑佩佩,失去了中山美穗,失去了说过“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朱锐。


他们的离开,是一种落幕。


他们的离开,却绝非彻底的告别。


我们选取了 9 位今年离开的人,用文字讲述他们的生平,篇幅很长,但仍不足以讲完生命的丰富。我们想做的,是和你一同勾勒出他们留下的这个世界。


死亡是一道讯息,也是一种提醒,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文学的美和力量,关于死亡的解读和追问,那些他们曾为我们亲手推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紧闭。


我们见过的世界,我们不会失去。





如果没有鸟山明,我们记忆中不会出现第二个“孙悟空”。


1984 年,彼时迷上功夫电影的鸟山明,被编辑催促着开始创作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漫画——一个名叫“孙悟空”的少年打怪、修行的冒险故事,《龙珠》。


很多人都曾幻想过拥有《龙珠》里的设定和技能:


吃一颗仙豆能瞬间恢复体力和能量,10 天都不会饿;

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能实现一个愿望,人死也能复生;

龟派气功,一个“气波”能击败敌人,“摧毁火焰山,分割大海,摧毁月亮”;



鸟山明和他创造的世界总是包裹着一种“纯粹的快乐”。玩就尽兴,打就拳拳到肉,很少讲大道理。


他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漫画)只要能让人们享受片刻的快乐,那就够了。”


“人们不需要从《龙珠》里学到任何东西。”


鸟山明的一生也在践行着“纯粹的快乐”,随心随性。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告公司为百货商店画传单,但他不爱早起,一个月有一半时间在迟到,又因为总爱穿休闲服上班被责罚,他辞职了;


为了“不坐班”,他决定去画漫画,第一部长篇连载《阿拉蕾》就红遍日本,但他想叫停这个“日进斗金”的项目。因为累,“最忙的时候通宵了四天,才去睡了 20 分钟。”


他被叫“懒癌漫画大师”,因为懒得上色,直接给“超级赛亚人”的设定是白发。


他社恐,坚持不去大城市生活,一直住在日本爱知县乡下。每天养猫、养狗、拼装玩具,避世到编辑拿这一点威胁他,“如果不按时交稿,就去东京工作”。


他喜欢把催稿的编辑画成自己故事里的反派。比如责任编辑鸟岛和彦催稿特别凶,鸟山明就把他画成《龙珠》中的“短笛大魔王”和《阿拉蕾》里的“马西里特博士”,马西里特是鸟的姓氏拼音倒过来念。



他也常常把自己画进故事里。《阿拉蕾》中一个迷恋写真集、天天窝在房间里好吃懒做、经常耍赖的人,就是他自己。


他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画给自己。有段时间他疯狂迷恋摩托车,就在《阿拉蕾》中给自己画了一辆 Q 版摩托车。


《龙珠》里,龟仙人不断叮嘱悟空:“好好运动、好好学习、好好玩、好好吃、好好休息。”


这也是鸟山明的生活哲学:享受快乐,过自己的生活,比寻找意义更重要。



鸟山明的作品大多诞生于人们相信“看漫画会让人变笨”的时代,他却坚持“画愚蠢、荒谬的喜剧”。


他说,“想看到那种能让人一边大笑一边觉得「这个人是傻瓜吧」的作品。”


只追求“纯粹的快乐”而不执著于意义的人容易被当作“傻瓜”。鸟山明不怕做傻瓜。


2024 年 3 月 1 日,鸟山明去世。有人评论,“一股强大的气消失了。”



但鸟山明的漫画和他本人的故事,早就建好了一个世界,那里有纯粹、无杂质的快乐,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随性生活。


我们都到访过那个世界,我们不会失去。






“霍格沃茨再也没有校长了。”

这是玛吉·史密斯走的那天,很多麻瓜的第一反应。

长大的其中一个残忍标识,是与记忆的一次次告别。过去短短数年间,看《哈利·波特》长大的我们就告别了:

饰演斯内普教授的演员艾伦·里克曼;
饰演海格的演员罗彼·考特拉;
饰演奥利凡德的演员约翰·赫特;
邓布利多教授的两任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和迈克尔·甘本;

以及,饰演格兰芬多学院院长、兼故事结局前最后一任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校长的米涅娃·麦格教授的英国女演员玛吉·史密斯


其实少有人知,早在 2007 年,在拍摄系列电影的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时,玛吉就已经患上了乳腺癌。因为化疗脱发,她在拍摄中始终戴着假发套。

“头发渐渐掉光,不过我对戴着假发拍戏并不抵触,毕竟我的头当时就像一颗煮熟的鸡蛋。”

她像个真正的格兰芬多人一样,用“埋藏在心底的勇气”撑过了故事的终局。

她击退了癌症,拍完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还在复出后又带来了另一个代表角色——《唐顿庄园》里的老伯爵夫人。


这两个角色有相似处,刻薄、狡黠、快人快语、内心和善。而这恰恰是玛吉本人的银幕魅力。《唐顿庄园》的编剧提到过,他创作老夫人这一角色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玛吉·史密斯。

她凭这个角色入围过很多次艾美奖,获奖 3 次,却从来不肯出席颁奖礼。

2016 年的颁奖礼上,主持人对着镜头向她打趣:“我们不会把奖邮寄给你,请到失物招领处来领。”

她淡然回应:“我会买机票,去失物招领处拿走自己的奖杯。”

我读到这则不起眼的花边时,已经是她过世之后,却觉得像是瞥见了她写满勇气的灵魂一角。

勇气是什么呢?

勇气可以是《哈利·波特》故事开头,米涅娃·麦格在伏地魔刚刚覆灭时,在女贞路街角蹲守的一天一夜;

勇气可以是《哈利·波特》故事终局,米涅娃·麦格在城堡最后一道防线前背水出战,用最强大的变形咒语,召唤出巨石卫兵;

勇气可以是《唐顿庄园》里,老夫人过世前的那句,“别哭了,我都听不到自己死去了。”

勇气也可以是玛吉·史密斯的底色,要用自己选择的路径领走奖杯,要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走完一生。

《哈利·波特》里,有一种古老的魔法叫“爱”。它生效后,会像个不会消失的印记一样,成为一种永恒的保护咒。

勇气也是魔法。勇气的魔法经由反复唱诵的霍格沃兹校歌,一代代老去的校长,还有一遍遍讲述的故事和那些演绎故事的人,浸透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而我们不会失去。




郑佩佩离开时,热搜挂了整整一天。

所有和她有过交集的人都来送别,从影视到综艺,从戏里到戏外,郑佩佩像是活了好几个时代。

想到郑佩佩时,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 侠女 

《卧虎藏龙》的碧眼狐狸,《少年包青天》的包大娘,《唐伯虎点秋香》的华夫人......再早一些,拍完《大醉侠》时郑佩佩刚刚 20 岁,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她是邵氏头号女打星,骄傲地说,路上的流氓都不敢碰她,因为怕她真的会武功。


从“金燕子”到“华夫人”,郑佩佩在荧幕上空缺了整整 20 年。

荧幕之外,郑佩佩经历着不够快意的人生。

这 20 年里,她息影,和前夫去了美国,大家都支持她,觉得她选对了人。直到她在自传里写,前夫其实介意她的学历,甚至相貌,“我觉得你也长得一般般,和我们家几个女孩也没什么不一样。”

这 20 年里,她改掉很多习惯,比如可乐。从前她拍打斗戏往往要喝一打的可乐,前夫说可乐有害,让她戒掉。后来好友蔡澜说,“在美国的那些年,只知道她顶下一家人的生活,没听过她先生做点什么。”

这 20 年里,她怀孕 8 次,流产 4 次,有剖腹生产,也有脐带绕颈。她生产时从来不叫,只是硬挺,她把苦彻底噤声。怀孕 3 个月时她小产,因为怕吓到小朋友,走入厕所独自清理后,又走出来招呼客人,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华夫人服下含笑半步癫后,硬气地说:“大不了不笑不走路。”但换成现实生活,我们都知道,人是不能不笑、不走路、不往前的。



对郑佩佩来说,侠女是底色,情义是人生,她始终奉行的原则是:

“站起来,往前看,就没事。”

她要强,拍武打片时,她对导演胡金铨说“男孩能干的我都能干”。即便是在美国那段日子,她依然能读书,开舞蹈班,自己做窗帘,甚至办华语电视台。

她仗义。片场里她是坐馆姐姐,会主动招待更底层的演员,她帮过的人中,不乏后来成名者,再遇到她时总是感激,她却因帮人太多,经常连名字都记不清。

她体面,分开后没说过前夫一句坏话。心理医生都问她,“你为什么不怨他?”但她不要怨,连欠债都一力承担,“或许我修正任何一部分,我都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人生的后半程,郑佩佩已经不再追求一个 happy ending。

“演戏一定会有个 ending,人生其实是不那么容易有 ending 的。虽然我们常常说人生是戏,但是事实上那部戏是比较长的,要你自己导、自己演、自己编,然后自己去承受所有的代价。”

过世后,郑佩佩选择捐赠大脑,用于医学研究,许多人为此感佩,其实她早就有此打算。

“我一辈子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人。”

关于侠的解释,最著名的来自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郑佩佩无疑全都做到了。好友蔡澜说:

“佩佩像她演的女侠那么有情有义。”

我想起郑佩佩在自传结尾写,她常和妹妹争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这是郑佩佩的回答。

“我们来是为了修行,在修行中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生死,轮回,因果。回首看我走过的这七十年,爱恨得失,只是一笑。”

我们亲眼见过这个爱恨得失、有情有义的江湖,

我们不会失去。




叶嘉莹 100 岁的生命里,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教书。

她有许许多多的光环——诗人、老师、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但对她而言,排名最靠前的,一定是教书。

在 90 岁生日时,叶嘉莹的愿望是,“我还要努力工作,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教师。”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

这种“好”,几乎是一种召唤。

对叶嘉莹来说,不只是学术的精深,也不只是韵律的美妙,诗词里藏着的,是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一种“走过忧患的力量”。

如果以短短数句来概述叶嘉莹的一生,我们很容易叹惋。

——在战乱中与父亲失去联络,在动荡中失去忧思成疾的母亲,靠教书独自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辗转多处,少有安慰,52 岁时,在参加学会的她收到了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

像她说的,“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

忧患连绵不断,忧患如何抵抗?

叶嘉莹的方式是那个我们所熟知的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

“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动人的细节是,参加完女儿女婿的葬礼后,叶嘉莹重新回到学校工作,如此大的伤痛,见到熟悉的朋友和学生,她的反应却是,“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了”。

她用诗词抚平满是伤痕的心。

我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叶嘉莹的嫡系弟子钟锦曾在 2024 年 4 月和 7 月看望过叶嘉莹。4 月那次,叶嘉莹非常平静地对钟锦说:“我没有春暖花开的日子了。”

但诗歌有。

像她在纪录片中所讲的,“老去余年更几多,我活几年不知道,也许旦夕之间的事情,我就教大家吟诗。”

“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那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留下来,就是这样。”


我们都听到了遗音,见到了那个她亲手为我们打开了大门的诗词的世界。

我们不会失去。





刘丽萍的名字总出现在一档节目的开头和结尾,欢迎或致谢。

“欢迎长沙市开福区公证处公证人员刘丽萍。”
“感谢长沙市湘江公证处刘丽萍公证员对节目的全程监督。”

她每次出现的镜头都只有几秒钟,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所有人记得她。

她会穿着正装,秋冬是深色西装,夏季是白色或铁灰色的短袖,左胸佩戴公证人员的徽章。


刘丽萍是人们心中“永远在场”的人:

她被称作湖南卫视“御用公证员”,“流水的节目,铁打的刘丽萍”

湖南的小孩玩游戏,如果有人没有角色,就会说“你当刘丽萍吧”

刘丽萍并非富于新闻文本的公众人物,我们很难详细罗列她的完整生平,只能拼凑一些只字片语:

她最早出现在大众视线不是在湖南卫视,而是地方台“湖南经视”,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福彩类节目中就有她的身影;

她在采访中介绍公证工作,细节和流程比电视前的我们看到的多:

公证员会在节目开始前抵达现场,检查电脑、投票器等工具;出结果后,公证员要宣读公证词;《歌手》比赛中,每期节目的分数信封都是由公证员送上舞台,交到导演手中;

但这些动作常常会因为时长原因被节目组剪掉。

她在湖南台录制了 20 年的节目,没去过湖南卫视的食堂,也不吃节目组提供的盒饭。

湖南卫视是我们认识她的契机,但不是她工作的全部。她说,“我的工作很多都在镜头外。”在她去世的新闻下面有湖南人评论,自己买房办手续时,公证员就是刘丽萍。

2022 年,节目《乘风破浪3》上线,刘丽萍不再担任节目公证员。很多人在弹幕中找她,她通过采访回应,《披荆斩棘的哥哥》总决赛后,她决定退居二线工作。

自此我们失去她的消息,直到今年 12 月传来她的讣告,刘丽萍于 2024 年 9 月 28 日去世。


对她的悼念不是汹涌的哀恸和悲伤,但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怅然。

永远“保持在场”的刘丽萍退场后,我们才真正厘清,她得以留存在记忆中的原因是什么——

她是某一段记忆“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戳,就像她总是出现在节目的开头和结尾一样。

那段记忆中,有我们无所忧虑的“晚八点”“黄金档”,电视偶尔闪过滋啦的电流声,我们跟家人闲坐闲聊,或独自一人享受一段无所事事的时间。

刘丽萍是这些时间的见证。

我们拥有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我们不会失去。




你或许不熟悉石班瑜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熟悉他的声音。

他说,“凭你的智慧,我很难和你解释。”
他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他说,“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他说,“根本就没有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
他说,“其实我是个演员。”

他确实是个好演员,我们在这些话中笑过,哭过,作为周星驰的御用配音,石班瑜几乎算得上“半个周星驰”

在靠声音吃饭的配音行业,石班瑜不算有优势,声音尖细,是最刻板意义上的坏人,直到他遇到周星驰。

有点尖,有点贱,有点戏谑,石班瑜的声音,完美适配着无厘头喜剧的画风。某种意义上,他是把笑声送到我们眼前的人。

他用功,经常从凌晨 4 点开始配音,也爱钻研,最出名的莫过于《大话西游》中那段至尊宝的经典告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石班瑜做过很精准的剖析:

“75 %的真诚,加上 25 %的虚伪,为了立刻打动女孩子,还得带有一点儿哭腔。”

他把这段话背下来,走进录音棚,关掉所有灯,哭着说出整段台词,一次就过了。

在一个伟大演员的身后,是荣耀也是阴影,但你很少听到石班瑜的抱怨,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性情大变”,“我现在也有一点无厘头了。”

“大家以为那是周星驰本人的声音,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赞美,最大的成就感。”

他离开前,留下了最后一条朋友圈:

“亲爱的老朋友、新朋友,本人着急着去另一个世界开录音棚,先不陪大家玩了!拜拜我走先!哈~哈~哈~哈~”


我们亲耳听到过这一长串最纯粹、最响亮、最发自肺腑的笑声,

我们不会失去。






琼瑶公开遗书前的最后一条 Facebook 更新,是悼念亡夫,标题是《不如归去》。

“爱”是从一而终贯穿琼瑶生命和作品的主题。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琼瑶编织了我们对爱的想象:

紫薇和尔康的爱情誓言,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还珠格格》)

和亲公主含香逃不脱“遣妾一身安社稷”的宿命,但誓要依循“你是风儿我是沙”的爱情;(《还珠格格》)

华又琳说,“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去创一番成就,更值得拥有一个完整的爱,我会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幸福。”(《青青河边草》)

她用角色和作品构筑了“爱”的定义:爱会情有独钟,会海誓山盟,会天长地久。



琼瑶的书和歌词中有很多意象,她为我们创造的那个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纳天地万物:

“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空”(1978 年《月朦胧,鸟朦胧》)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1992 年《青青河边草》)
“星星,月亮,流萤,灯火,都像你的眼波,在那儿闪闪烁烁。”(2003 年《天上人间》)

但在她笔下,人和爱仍然大于整个世界,“世界只在你眼中”。所以她也写:

“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1999年《自从有了你》)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1998年《当》)
“天也无尽地无穷,高楼望断,情有独钟”(2001年《情深深雨濛濛》)

琼瑶的角色经常说一句台词:“我会用我整个生命来爱你。”

这是琼瑶写给我们的另一件重要的事:爱要尽力,爱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爱也会坚定地让人自尊,让人有力,力量足以颠覆那个很大的世界。

琼瑶的一生也在用力爱着,她始终相信爱的力量。

相信爱能塑造人。高中时爱上比自己大 25 岁的老师,因为对方是第一个支持她写作的人。她说,“那次恋爱几乎毁了我,又重新创造了我。”1963年,琼瑶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小说《窗外》发表。

相信爱能让人生时刻保持生机。1979 年,琼瑶跟平鑫涛结婚。因为对方猛烈追她,而她“没能逃掉”。婚后,他们在家中花园移植了一棵火焰木,四年后,火焰木开花,一树的红。

相信爱是隽永,不会凋谢。平鑫涛出差前会提前订花给琼瑶,附上一张写了字的贺卡,比如“才别三日,无比漫长。”琼瑶会把卡片一一保存,她说,“花会谢,但是他写给我的字不会谢。”

她说,爱要宣之于口。2023 年,她在台北小巨蛋开创作 60 周年演唱会,提了很多遍“爱”:“爱要大声说出来……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爱身边的人,也爱自己的家人。”


琼瑶离世时,很多人分享那句歌词:“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但这句歌词前面还有很重要的三个字,“让我们”

这是琼瑶曾让我们坚定相信过的东西:“我们”很重要,爱很重要。

在爱被视作“不明智”、爱的语境被一点点削弱的今天,琼瑶用作品和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相信过:

爱是出口,爱是天经地义,人无需绝情弃爱也能抵达自由。

爱让人始终葆有反抗、逃离和继续生活的力气。

琼瑶曾经形容给自己,“像河水那样自由地流淌”——“可河流常常有冲击,遇到石块和急弯,一定会溅起浪花,这个浪花也是自然,你见过有浪花的河流吗?我是一条会溅起浪花的河流。”

我们都曾见过那条永远奔腾着的河流,被她的浪花打湿过,也进入过她创造的那个“相信爱”的世界。

我们在相信爱的时候很少灰心,我们不会失去。





中山美穗去世时,很多人发“再见,藤井树”。

人们怀念她扮演的女藤井树。女树经过多年才看清青春记忆里那个跟自己同名同姓的男孩,和他隐秘不发的爱恋。

“跨越时间的暗恋”,成为电影《情书》的主题。

但我们总忽略,这个故事的背面、电影里没被偏爱的那个人,渡边博子,也是中山美穗扮演的。

在雪地里对着天空一遍遍喊“你好吗?我很好”的人,是博子;
在白茫茫一片中睁开双眼望天,任由雪落满头发的人,是博子;
在小樽的路口迷茫伫立的人是博子,蹲在红色邮筒旁写信的人是博子。

博子意外发现未婚夫“藤井树”的信笺,带着怀疑出发去找答案,发现收件人有一张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脸。故事最后,博子把所有信件都归还给了自己的“情敌”女树。

属于渡边博子的《情书》,主题从来无关“发现爱”,而是“放下爱”



中山美穗的人生也在阐释“放下爱”这一命题。

3 岁,父母离婚,父亲就此人间蒸发,妈妈独自一人抚养她和妹妹中山忍长大。她经常挨骂挨打,有一天出于自保反击咬了妈妈的手臂,被直接丢去亲戚家。爱没成为她童年的护佑。

被星探发掘入行,第一部戏《惊动您了》就爆红;做歌手也顺利,18岁受邀参加红白歌会,专辑《比世界上任何人更爱你》卖了183万张。人气最旺时,她闪婚退圈,跟丈夫搬去巴黎生活,她说,“在遥远的地方醒来,发现即将迎接新的人生”。粉丝簇拥的爱没成为她的挂碍。

丈夫婚后性格转变,又常驻日本工作,但中山美穗被生活的琐碎困在巴黎,二人聚少离多最终离婚。爱蒙上阴影时,她放弃了。

离婚后接拍的《贤者之爱》帮 46 岁的她重拾事业。戏中,她饰演的“真由子”一心复仇;戏外,记者问她如何理解复仇与憎恨,中山美穗说:

“可能最后只有原谅对方这一种方法吧,否则生活无法继续下去。”

放下爱,也放下爱翻覆后产生的恨,让生活继续下去,是中山美穗的生活信条。

她也确实这么做了。2010 年,她跟前夫合作拍摄了电影《再见,总有一天》。今年 1 月,新闻写她又进入了一段热恋,对方是比自己小九岁的乐队贝斯手。


《再见,总有一天》电影中有句台词:“人们必须学会随时说再见。”



2024 年 12 月 6 日,中山美穗去世。葬礼过后,妹妹在写给公众的信中说,“姐姐是做什么事都一生悬命的人。”


爱和放下,中山美穗都“一生悬命”地尽力试过了。


而荧幕前的我们,听过很多遍“渡边博子”的呼唤。每一声“你好吗?”后面,都有一句释然的“我很好”,

我们不会失去。






还是从第一次得知朱锐老师的消息讲起。


4 月初,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一个帖子,标题是,“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


帖子是朱锐的学生所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在自己这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平静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第一堂课上,朱老师告知我们,他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正在化疗,每次需服用大量止痛片才能出席授课。”


无论是病痛,还是近在咫尺的死亡,都太容易攫取人的恐惧,但在多位学生的记录中,你很难看到恐惧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哲学告诉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我很自豪。”

“死亡是对生命的反诘。”

“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


再次听到朱锐老师的消息,是 6 月 23 日,人大毕业典礼的直播上。


他以“内卷与躺平”为话题做致辞,这篇毕业致辞至今仍在网上流传。他讲我们大部分的欲望是靠社会模仿产生的,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欲望和事物真正的价值相连接。结尾他真心祝愿所有人,“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对我们而言,死亡是一个与所有人相关,但又常常被避讳的话题,朱锐想把他对死亡的思考留下来,这是他对整个社会的关怀。


“我们应该把‘死’和‘死亡’区分开来。‘死’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死亡’是那个过程的终结。我们好像不怎么关注‘死’的过程,却过多地关注‘死亡’本身,我觉得这是有一定的偏颇在里面。


‘死’的过程越痛苦,死亡相对来说就应该是个更积极的事儿,是快乐的。‘死亡’其实是‘死亡’最伟大的发明。它恰恰跟永生相对,‘死亡’给了世界一个重生的机会。


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他如常上课,构建着自己的秩序和尊严,哪怕是医生的电话打来,他只会平静地回答:“你现在正打扰我上课呢。”


后来他停止了化疗,因为治不好了,但他把这视作一个好消息,“我上课不会再迟到了。”


他对身体逐渐失去控制,但思想却没有。采访中被问到现在能感到最快乐的三个瞬间,他说:


“第一是灵魂的交流,
第二是早上出去晒晒太阳,看看街道,
第三是晚上睡一个比较完整的觉,然后期待着死亡的来临。”


8 月 1 日,我们失去了朱锐。他和姐姐约定好,最后的时刻,姐姐会跟他说话,不会哭泣,因为“对话就是最好的告别”。


他也不想举行葬礼,“我的生命已经结束,如果它还有意义,也不会是在仪式的那一刻表现出来。”


他用最后的时间,完成了最好的一堂哲学课,一堂生死课。


这门课,是讲给所有人听的。





写在最后


这一年,我们还告别了很多人。


留下《巨流河》的作家齐邦媛;

留下《春的临终》的诗人谷川俊太郎;

留下《如歌的行板》的诗人痖弦;

87版红楼梦中“鸳鸯”一角的扮演者郑铮;

为樱桃小丸子配音的声优 TARAKO;

……


他们留下了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记忆。我们不会失去。


一年的末尾,我们在记忆里打下绳结,不只是为了在伤感中缅怀。是想要抓住一点什么。


如果死亡是人必将抵达的终点,如果分离是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我们或许应当在每一次告别发生时,在那道帷幔前多站立一秒。


《经济学人》的讣告主笔曾这样写道:


“人生就像一只飞过宴会厅的麻雀,从黑暗中飞来,又没入黑暗,其间只有明亮的一刻。当然,也可能宴会厅里的黑暗比之前和之后更甚。但无论哪种情况,飞过的那一刻——在大地的喧嚣中挥动的翅膀——是我们必须抓住的。”


摊开手掌。你抓住了什么,就留下来什么。




撰稿:三花 王雪琴
实习:交交 史奴比
责编:梁珂
设计:路遥



部分素材来源(滑动查看)


文章:

鸟山明:更想看让人一边大笑一边觉得这个人是傻瓜的作品」WeLens

再见了,鸟山明!看《龙珠》的日子,如孙悟空一般纯粹|新京报书评周刊

谁能集齐七龙珠,让鸟山明复活啊|新周刊

再见鸟山明,我最无虑的童年结束了|三联生活周刊

谢谢你,带我们经历单纯而快乐的冒险|南方人物周刊

琼瑶 不是「轻生」,而是「快乐地归去」|人物

琼瑶这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三联生活周刊

“总说‘好爱好爱你’,我觉得那不是爱”|中山美穗去世|WeLens

私荐||《情书》最美的藤井树、恋爱一辈子的中山美穗去了……|黄小姐和蓝小姐

再见,藤井树|三联生活周刊

日本知名女星突然去世!主演《情书》成经典纯爱白月光,网友告别:大雪之日,你好吗?|英国报姐

中山美穗 现在说“安息”为时尚早|南方人物周刊

武侠影后,人生并不如戏|新浪娱乐

侠女郑佩佩 人生难分戏里外|南方人物周刊

湖南卫视公证员刘丽萍去世,从“超女”到“浪姐”都有她的身影|新京报

湖南卫视“御用公证员”去世,公证处:属实,同事们很想她|九派新闻

著名配音演员石斑瑜去世|看电影杂志

内地观众熟悉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石班瑜功不可没|新京报

叶嘉莹的最后岁月:诗词人生的遗憾与遗产|南方周末

叶嘉莹 莲心不死|人物

逝者|百岁叶嘉莹:别了,“诗词的女儿”与不死的心灵|三联生活周刊

别了,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冰点周刊

名家|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环球人物

告别哲学教授朱锐:最后的对话|极昼工作室

朱锐老师去世,坚守课堂、不畏惧死亡的哲学教授走了|學人Scholar

哲学家朱锐的人生最后一课|剥洋葱

当一个哲学教授走到死亡的路口|南方人物周刊

魔法世界又少一人|独立鱼电影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书:《回首一笑七十年》


 晚祷时刻 

如果你对某件事的结束感到悲伤,
那就说明这件事情的过程一定很美好。
如果你足够勇敢,
让自己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一切,
你就会发现结局未必悲伤,
那只是意味着下一件美好的事情即将开始。

——史铁生

 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