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莉为何如此受关注?这可能要从她的学术成绩说起。
2019年,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ACL)收录了罗福莉的8篇论文,其中2篇她是第一作者。当时,罗福莉在北京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如此“高产”的亮眼成绩让她在学术界初露锋芒。
罗福莉曾表示,这些论文的背后“可能有运气成分加持”,但她也“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我那一年大年二十九回到家,大年初五又回学校赶稿,赶到了正月十五,投出论文后回寝室听到外面放烟花(的声音),躺在寝室床上,眼泪哗哗往下流。”
![]()
·罗福莉参加ACL2019年会议时与大家交流。
毕业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罗福莉可能会继续走学术道路,但她选择了工作。
校招中,被用人企业无数次问起“为什么不继续读博”时,她的回答是:“如果追求人生多样性和自由性,我一定要去一下工业界,在学术象牙塔做久了,我觉得自己被‘保护’太好,问题被定义太清晰,数据集太干净,接触不到真实的数据,也无法在更实际的数据集上验证自己创新的模型的有效性。”
带着“8篇论文”的光环,罗福莉在毕业时拿到国内各个“大厂”的顶级offer,包括阿里巴巴的“阿里星”、腾讯的“技术大咖”、百度的“AIDU计划”等。她最终选择了“阿里星”项目,入职阿里达摩院专注人工智能预训练语言模型相关研究。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每年毕业季,为签下这些“顶尖”毕业生,各家“大厂”使尽浑身解数 “抢人”,年薪100万是普遍的 “起步价”。华为给 “天才少年” 提供的年薪最高达200万,腾讯和阿里巴巴则曾表示,“技术大咖” 和 “阿里星” 的待遇 “上不封顶”。
可以预见,罗福莉的前路光明。
在阿里达摩院,她负责AliceMind开源项目,主导开发了多语言预训练模型Veco。AliceMind语言模型体系入围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Top30,背后罗福莉功不可没。
![]()
·AliceMind算是罗福莉的第一个代表作。
2022年,罗福莉跳槽到知名私募公司幻方量化,从事深度学习相关策略建模和算法研究。随后,她又转到幻方量化孵化出的公司DeepSeek,参与研发MoE大模型DeepSeek-V2。
在DeepSeek-V2发布后,罗福莉曾在知乎撰文表示:“单论DeepSeek-V2模型的中文水平,是真实处在国内外闭源模型的第一梯队。”
她评价DeepSeek团队,“每一个人都非常优秀,DeepSeek-V2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创始人也是我坚信的国内最适合技术驱动型创业的”。
随着DeepSeek在全球爆火,作为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之一的罗福莉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不过,随着“千万年薪”“AI天才少女”等字眼频频登上热搜,罗福莉也感受到一定压力。
发稿之前,环球人物记者发现,罗福莉已经将其知乎账号的简介改为“请不要神化”。网传她还通过朋友圈公开表示:“我并非什么天才少女,神化一个人的结果就是捧得多高,就摔得多重。”
![]()
·罗福莉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神化她。
![]()
不是“天生学霸”
曾经的罗福莉,在人群中并没有很“突出”。
她生于四川农村,父亲是一名电工,家庭条件不算好。但父母总是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生活中的她,和不少人一样,有点“小迷糊”,出门忘带钥匙、找不到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妹妹经常吐槽:“姐姐,我都不知道不知道你是怎么考上北大的。”她总是笑着答:“注意啊,不是考,是保送!”
![]()
·2021年,罗福莉接受采访。
罗福莉不是“天生学霸”。
刚上小学时,她的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水平。在爸爸的引导和鼓励下,她学会制订阶段性小目标,每个学期都稳步前行。到小学毕业时,她变成班里的第二名了。
考入重点初中后,她又成了班里的倒数,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再次冲到前面,考上高中“清北班”
。高考后,她没有听从家里的建议去学医,而是选择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电子专业。
初入大学校园,罗福莉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参加社团、打辩论赛、约朋友聚会,她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但很快,她就意识到这样的状态不行。
![]()
·罗福莉与朋友聚餐。
大二一开学,她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保研。罗福莉最擅长的,就是朝着目标一步步前进。
一次,她听学长说学校计算机系每年都有4到5人能保研至北大,电子系能保研北大的却寥寥无几。她有了转专业的想法。碰巧,当时北师大校内转专业到计算机系的流程非常简单,于是,她先斩后奏,没和父母商量,迅速办理了转专业手续,改学计算机。
为了拿到保研机会,罗福莉提前申请了北大一位导师的小组实习。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实习的机会;不幸的是,小组里10个实习生,9个都来自北大并且都是男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不占优势。
即使知道保研希望渺茫,罗福莉也没有放弃努力。
刚进组时,她面对老师给的项目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她开始死磕,就连假期也泡在图书馆里,向班里的“大牛”请教。没多久,她的编程能力就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4个月后,罗福莉在ACL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再之后,她保研北大,有了后来大家熟知的故事。
![]()
顶尖AI人才紧俏
随着AI产业高速发展,各公司对顶尖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
“我们国家AI领域的人才很多,但顶尖人才很少;懂算法的人很多,但是能跨界的人才很少。AI需要与很多行业、产品做融合,未来这些跨界的顶尖AI人才会越来越紧俏。”知名经济学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在盘和林看来,各大AI企业将会分化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基础模型上加大研发投入,广招顶尖算法人才;另一部分将开源模型与自身数据库相结合,培养跨界人才。
目前,各大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招聘人才。
据界面新闻报道,阿里AI近期也开启了大规模人员招聘,其中AI技术、产品研发岗位占比达到90%,所招聘人员将重点投入到文本、多模态大模型、AI Agent等前沿技术与应用的相关工作中。
在AI人才争夺大战中,高薪成为了公司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罗福莉为例,她如此“抢手”,“一方面源于她卓越的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资本、人才团队以及与企业用户沟通的渠道等。AI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算法能力和技术团队,更重要的是能够助力企业拓展更广泛的生态用户群体。”盘和林说。
近几年,走红网络的青年学者、科技工作者并不少。2021年,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走红网络,成了网友口中的“韦神”,引发广泛讨论。随后,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发布声明,其中提到:“韦东奕专注于数学世界,为人纯真,生活简朴。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随着AI产业的不断发展,该领域未来势必也会有更多人才涌现。此刻,恐怕“罗福莉”们想要的不是热度,而是一个能“安安静静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