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4日情人节,农历正月十七,甲寅日,黄历上说冲猴煞北,诸事不宜,只能给大家算算卦。
所谓卦象,其实是现实的映射,同样是人们心理的映射。就好比我刷到的所有道士视频,不论是全真,还是正一,总要给大家道一句“慈悲”,也总要叮嘱大家要相信科学。
所以,所谓的预测,前知五百年,靠的是饱览群书;而后知五百年,靠的无非是八个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得不说,如今的汽车市场和十多年前我刚入行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但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乙巳年要发生的事,总是前有草蛇灰线,后才伏延至此。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在龙年也给到了足够的观点来填充。人们总是热衷于追捧市场的宠儿,但更热衷的,是猜测究竟谁是下一个轰然倒塌的品牌。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热起来的新造车势力,经过十年的不断淘洗,到了今天的时间节点已经所剩无几。但我们仍然相信,如今的新势力规模将会继续萎缩。
原因无他,市场不需要更多的新势力品牌了。
或者说,我此前看到的一个完全合乎逻辑的观点在于,十年时间过去了,再新的势力,也就不再新了。而对于新势力的轰然倒塌,所有人都已经从高合与极越身上见识过它的模样,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哪吒还在努力折腾出更多的声量,为自己的存在而辩护,但似乎依然没出ICU;蔚来倒是依然在舆论场中声量充沛,但体现出来的其实是正反两派的不断博弈;当然如果你还要把新能源的品牌圈层扩大一下,还会发现,本田的烨,丰田的bZ究竟还能获得怎样的资源支持,其实都不好说。
甚至创维还怎么养生,极石能否在中国市场真正做起来,都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点。
但我们衡量的指标其实依然没有改变,亏损的情况不可能持续下去,因为所有人都认知到了,不管你在东南亚市场究竟如何风声水起;不管你究竟投入了多少钱在研发,在全球经济不振的大背景下,想要持续融资的可能正在极速缩小。
如果在十年前,我是做梦都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汽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2024年,比亚迪集团以427万辆的总销量成为了全球十大的第五名;但它还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因为吉利集团也依靠着333万辆的成绩挤进了第十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方面,比亚迪在国内一骑绝尘,已经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销量排名第一的车企,更重要的是,不论是比亚迪还是吉利,都代表着中国本土汽车集团,甚至是本土民营汽车集团的崛起。
这种崛起首先必然是供应链的极大自主,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极大自主。他们不再代表借鉴、致敬的中国汽车旧时代,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销量依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目前比亚迪和吉利们的主要市场,中国市场在2024年实现了2756.3万辆的总销量,同比增长了5.8%。在这个蓬勃增长的市场中,他们必然有继续提升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全球竞争正在等着他们。对于比亚迪、吉利、乃至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集团而言,成为下一个全球的丰田、大众,将会是一个可期的、并不遥远的目标。
新能源形式的逆转,主要是电动化能源路线的转变。
也就是从当初的笃定纯电,到如今的纷纷转向。在2024年的前11个月,新能源车的总体销量为1126.2万辆,其中纯电动车的销量为673.8万辆。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插混)销量达到451.9万辆,同比增长85.2%。此外,增程式电动车(增程)的销量也有显著增长。
也就是说纯电车销售的比例已经逐渐开始在增程与插混的推动下,产生了可能出现倒挂的趋势。
但更重要的是,及时调整能源路线的都获得了新生。一开始就搞增程的理想早就盈利了,半路搞增程的零跑也开始有了盈利。接下来的已经发布混动技术的小鹏、已经转了增程的阿维塔,以及即将搞增程的智己,都将成为能源路线切换的推动者。
当然,这里还不包括技术实力更强的,已经搞了超混的比亚迪,吉利、长城,甚至上汽乘用车这样的技术实力、体系实力更强的品牌。
而这样的趋势变化,则将为固守纯电领域的品牌增加更大的生存难度。
既然要出现中国的丰田、中国的大众,那就必须配合全球化市场的托举。
目前看来,中国汽车在全球的增长速率非常惊人,首先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次是,在2024年出口总量达到了585.9万辆,同比增长了19.3%。
而在其中,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出口企业奇瑞一共出口了114.45万辆。而刚刚爬上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的比亚迪,则以71.8%的同比增长率,全年出口了43.3万辆。如无意外,今年比亚迪的出口高增长效率,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当然,丰田之所以成为丰田,并不单纯靠出口,而是依靠全球范围内的工厂搭建。这样的工厂广泛布局,能够使得零部件可以就近集采,产能可以区域联动共享,物流成本极大降低,甚至规避可能的地区保护主义,所带来的高昂税收成本。
而这也是志在全球的中国汽车品牌所必须要做的。所以,2025年一个更值得期待的点在于,中国车企海外布局、建厂,打造自己的全球品牌体系究竟能如何持续推进。
你不得不承认换电是个天才的想法,但其同样存在隐患——太容易被复制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蔚来是这一能源补给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因此我们看到了他们已累计铺设了超过3000家的换电站,且这个数量依然将会在可预期的未来持续增长。
但提前布局并不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只有能够容纳更多的品牌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来看,加入这个战团的体系远不止蔚来一家。
制约换电成功的要素在于掌握源头和掌握终端。
源头指的是掌握电池技术的源头,如在去年已经明确以两个规格的换电电池快速入局的宁德时代。作为中国电池产业毫无疑问的寡头企业,他们的入局将会快速带动各家新能源车企加入到他们的换电体系中去。
而终端则指的是掌握数量足够庞大的换电用户群体。比如就在不久之前,正式积极投入出租车换电业务的中国石化。以88秒一辆车的极速换电速度,甚至直接超越了蔚来3分钟的换电效率。
当然,换电的业务也绝不仅仅只有这些人家在做。比如上汽乘用车的换电,上汽大通的换电站,其实走的都是这条路线。很显然之后新能源车企的加入这个业务,或者站队某一体系的结果必然出现。
未来的换电业务大战,标准制定的争夺,内卷竞争的蔓延,业务类型的兼并重组不可避免会发生,而2025毫无疑问是这场大战的开端之年。
网红老板的热潮发端在马斯克,发扬光大在雷军和余承东,其余的人全都是跟风而动者。
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似乎并没有太多人能参透,或者全都是带着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心态来做的。
去年网红老板传播翻车案例比比皆是,有车内煮火锅的,有花公司钱建立自己的明星朋友圈的。当然,这其中还有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车企董事长们。
甚至连一直稳重的德系合资车企的CEO们也纷纷下海,一汽奥迪、上汽大众,都推出了年轻、儒雅、学识背景深厚的掌舵者走到台前,讲故事、演段子,至于对销量究竟有多大的帮助,他们自己可能更清楚。
2025年,这样的热潮可能会逐渐偃旗息鼓,从而进入真正的以品牌、以产品、以技术求生存、求市场、求销量的新阶段。
毕竟,买车不是看脱口秀,好笑不是最重要的,为了好笑而买车,才是真的好笑。
从龙年末尾的震惊科技界的DeepSeek,到春晚舞台上跳二人转甩手绢的机器人,似乎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AI智能机器人的新时代。
而在汽车产业中,想要打造汽车机器人的热潮早就已经喧嚣了好多年。
人们总是在可以交互、可以对话、可以读复杂指令的车机交互体系,以及用激光雷达、用视觉感知实现城市、高速NOA的智能驾驶辅助体系上打转,且碍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无法获得寸进。
但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来自于特斯拉的人型机器人这样的产品,而可能来自于科技界。
就在昨天凌晨,AI 机器人公司 Figure 创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宣布终止与Open AI的合作协议,并表示 Figure 在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 AI 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他还承诺“将在未来 30 天内展示一些人们从未在人形机器人上见过的东西”。
毫无疑问,这个科技成果如果真的是一个突破性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很显然将很有可能推进到汽车领域中去。毕竟,大家都是端到端,从厨房走到厕所,与从家里开到公司,在底层逻辑上来说,显然并不会有很大的区别。
这个路径,小鹏从去年开始就在走了,至于能走成什么样,依然不知道。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乙巳蛇年,我们不用把“在车上安全掼蛋”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车企身上。
合资车企的市场快速萎靡在202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销量下跌,利润暴跌,企业亏损已经成为合资车企的常态,但并不表示没人挣钱。比如福特就在去年于中国市场赚到了44亿元。
这不是什么大数字,但似乎给到了大家一个可参考的运营模式。那就是砍掉所有为了出而出的产品线,精简到可以盈利的产品规模上去,不用去刻意追求销量,从而维持追求一个合理的利润率。
在品牌的建设上,通过越野车、皮卡车型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众、但能彰显技术、彰显品牌底蕴的建设方向。
事实上,上汽通用在2025年也似乎要做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是加重自己本土化技术体系的打造。另一方面,则也是弥补引入车型完全不适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需求的短板。
当然,在品牌打造上,他们也同样走了福特的道路。比如,完全只做进口豪华车的道朗格,将依靠美系豪华车,越野车的不断引入,试图将品牌地位重新建立起来。
成不成功不知道,但至少是一个主动改变的举措。当然,其他的合资车如果想要重新获得止跌回稳,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可能这样求变也将在乙巳年收获不错的成绩。
BBA的整体地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早些年以使用模式来区分,奥迪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位,而后来是市场表现来分,奔驰又变成了第一,奥迪常年吊车尾。
去年末,宝马拉上了整个集团与奔驰打了一个平手,表明了尽管整个市场都生存艰难,但就是这个高端一线小集团内部,依然有非常强烈的竞争意识。
但你无法否认的是,整个BBA的品牌价值第一阵营的护城河已经被逐渐瓦解。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传播层面大家并不站在同一高度之上。
BBA并不是没有更好的技术,但缺乏足够有效的传播效率。一方面源自于自身地位,不能说、也不屑于去说些超前的、画饼的、遥遥领先的话。
所以销量的下降,经销商的压力剧增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在维持体面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更多的“马内”,是持续维持体面的最好方式。
从目前来看,这很难,所以地位动摇甚至改变大概率会发生。更重要的观察点在于,如何稳定内核,等待下一个爆发点,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然,如果站在我的立场上来看,我只能给出一个建议——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而奔驰似乎在去年末,已经get到了这一技能。
毫无疑问,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极其不确定的时代中。
就目之所及的前九卦,激烈的变动似乎成为了主旋律。但我想说的是,越是身处迷雾,越要足够相信。
首先,相信在能源形式、补能形式的争夺中活下来的,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下个阶段市场的主流品牌。
同样的,不论是品牌整体地位的变化,还是市场销量的萎缩,找到自己适合的路,找到将利润最大化的产品战略,同时持续加强品牌力的建设,就能有机会在下一轮市场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全新增长点。
当然,在乙巳蛇年,其实机会依然是存在的。
根据中汽协的预计,2025年汽车总销量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中汽协预计2025年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890万辆,同比增长4.9%。
怎样抓住这个不断增长的泼天富贵,怎样在看似混乱的市场中稳定内核,直抵核心,穿越周期,则成为了所有汽车产业的从业者,在这个蛇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所有人都能足够相信,并坚定地朝前走。毕竟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复苏,新旧更替,理当心怀希望,跃跃欲试。无法确定的就留给时间,毕竟时间至为公平,终归会大浪淘沙掉虚假浮华的东西,留下闪闪发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