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前段时间,我由于身体需要康复,每天将宝宝交给阿姨单独照看2小时。没过多久,阿姨自豪地告诉我,宝宝很喜欢她,一见到她就会笑。阿姨为了向客人证明宝宝见到她会笑,开始对着宝宝做各种夸张的鬼脸……再者说,即便通过挠痒痒把宝宝挠笑了,宝宝也不会真的开心,只会更难受。是指养育者无法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是将孩子看作是自己情感或生活的延伸,从而导致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或牺牲自我,去成为养育者期待的样子。有的父母爱面子,一有客人来就让孩子表演才艺,丝毫不顾及孩子满脸的尴尬;有的父母害怕生老病死,便要求孩子长大后学医,不理会孩子更想学其他专业;还有的父母为了赚流量钱,未经允许就将孩子的视频上传网络,暴露孩子隐私……
当一个孩子被工具化后,他就不再能够自由地做自己,而是被迫成为养育者自恋的延伸。久而久之,他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需求,压抑情感,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地表达喜怒哀乐。她从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给她拍摄各种视频照片。意外走红后,她获得了2千多万粉丝,父母也开始接广告赚钱。为了配合拍摄,瑶一瑶经常需要做出一些夸张的表情,表演一些夸张的剧情。有一回,瑶瑶摔跤了,哇哇大哭,妈妈没有拍到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她让小男孩再次故意伸出脚,将瑶一瑶绊倒,来重现那个画面。当瑶一瑶无助地摔倒在地,抱着膝盖嚎啕大哭的时候,妈妈发出了哈哈大笑的声音……孩子摔倒了,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扶孩子,而是想着抓住瞬间去拍段子,这也太离谱了吧?而身为孩子的瑶一瑶,有时会为了取悦妈妈故意在镜头面前摔倒,然后问妈妈“你开心吗”。这是一个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信任,对父母的需求无条件的配合。当孩子为了配合父母、取悦父母而刻意做出一些举动的时候,她将很难真正做自己,很难自由地表达自己。身为母亲,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裹挟着发笑,更不希望他为了取悦他人而笑。于是我私下提醒阿姨:不要频繁地、刻意地去挑逗宝宝。“如果我不逗他,他很快就哭了呀;我跟你说,孩子哭多了不好,容易窒息的。”这其实是阿姨自己的需求与恐惧,而不是宝宝真正的需要。事实上,一个不会说话、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正是通过哭声来表达需求的。饿了困了、热了冷了或害怕了,他都会哭,以此呼唤养育者前来照顾自己。如果我们不停地去挑逗宝宝,强制让宝宝笑,就等于阻断了他的表达通道,就像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时孩子前一秒还被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事实上,可能在更早之前,孩子已经尝试表达了不舒服的信号,但却被大人强势的挑逗给覆盖了。当孩子忍不住大声痛哭的时候,多半是已经到达了不舒服的极限了。② 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放弃了用哭声来表达需求,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在凛冽的寒冬,瑶一瑶穿着一身好看却单薄的衣服给观众拜年。但一双小手却早已被冻得发红发紫,脸上还隐约流淌着鼻涕和泪痕。
这个视频同样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质疑瑶一瑶的父母把孩子当工具人,虐待孩子。答案其实很简单:放过孩子,不要让孩子为你的需求买单。我们需要诚实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需求?拍摄孩子发短视频,让孩子摔倒完成拍摄,这是父母的需求。或许只有等瑶一瑶的自主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以后,她的需求才会逐渐展示出来。但我想,大部分孩子在她这个年纪,应该都会希望自己摔倒的时候有人扶,痛哭的时候有人安慰,寒冷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拥抱吧。从而覆盖掉了她内心最原始、最童真的需求与渴望,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让宝宝喜欢自己,一见到自己就笑,这是阿姨的需求。当宝宝在安静地玩耍、思考的时候,正是他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安全的、开放的、且不被打扰的空间去探索,去思考与成长。
也就是说,当宝宝没有发出邀请信号的时候,养育者只需要在旁边安静陪伴就可以了。而当宝宝面对陌生的客人感到恐惧时,我想那时候宝宝的需求应该是:寻求安全感。无非就是躲进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呆着,而不是被挑逗,被挠身体,被迫发笑。只有这样,宝宝才有可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去缓解内在的恐惧与不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与周围人事物做联结,顺应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与成长。他才会感到安全,才有可能安心地做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从而实现自主成长。当宝宝哭泣的时候,他会努力找到宝宝哭泣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他的意愿跟宝宝的意愿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会主动停下步伐,配合宝宝去达成意愿。但宝宝没有理会他,而是自顾自地玩了一会儿,然后扭过头定定地看着我。先生发现后,暂停了唱歌,并轻轻地将宝宝转了过来,以便宝宝能更好地看见我;随后,他也学着宝宝的样子,定定地看向我,默不作声。“你那么卖力唱歌,宝宝却盯着我看,你不吃醋吗?”我半开玩笑地问道。“有什么好吃醋的?他喜欢看你就让他看啊,再说我也愿意陪他一起看。”先生很自然地回了一句。透过这个举动,他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它更像是一种「我与你同在」的无声陪伴,一种你可以在我面前「放心做自己」的自由。![]()
在这样一种不带要求的爱与尊重下,宝宝也在顺应着自己的节奏积极成长着。从上个月刚学会翻身开始,宝宝就展现出强烈的想要爬行的意愿:有时累得头都支撑不起来了,也不肯放下屁股,继续往前拱……
身为老母亲,我有时会忍不住担心:他累不累啊?会不会伤到腰啊?但先生却很淡定:“他累了会自己翻过来的,翻不过来他会求救的。”就这样,我们带着一种不打扰的态度,看着宝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向后爬行,还学会了遇到障碍物就转弯爬行的技能……这样一种爬行技能的掌握,比一般同龄孩子提早了1-2个月。而比这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是宝宝自主意愿的延伸,是他自行努力的结果,是他独立成长的标志。其实也是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力,回避自己的成长课题。身为养育者,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需求买单,把尊重与自由归还给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积极地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
重视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如果你遇到了亲子关系,青少年成长等困扰,可以来我们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专业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好地成为自己。
点击这里👉只需花1分钟时间,帮你智能匹配咨询师,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客服帮你匹配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