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你一和父母说话,戾气就很重?

壹心理  · 心理学  · 18 小时前

正文

在身边人看来,我一直是个情绪很稳定的人。

直到怀孕后,母亲来照顾我,我的“稳定”突然变得支离破碎。

“肯定是因为你……”这句高频出场的点评,总能精准引爆我的情绪。

最开始,我还想努力地控制自己,压下那些总想对母亲喷薄而出的恶语。

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不曾消失,反而不断积攒,酝酿着更丑恶的爆发。

最终,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我迈开了求助的脚步。

就让那些创伤,从我这一代结束吧。

今天,我分享出自己的故事,希望给同样被原生家庭伤害的朋友,一些曙光和力量。

我相信,你一定也能斩断上一代传给自己的“毒刺”,活出更灿烂的版本。



即将成为妈妈的我,本是幸福的。

直到母亲为了照顾我住了进来。

那时,来自最亲密之人的情感灼伤,远比怀孕更煎熬。

从总被拆开的快递,形同虚设的房门,到并不自由的饮食,密不透风的唠叨……

只要我稍微表达出自己的不适,便迎来母亲的一顿责怪:“肯定是因为你乱吃/玩手机……”

比如,我明明是因为焦虑失眠而偏头痛,她的第一句回应就是“肯定是你昨天喝的冰饮料,让你作……”

有时候工作中受了委屈跟老公倾诉,她也硬要插进来一句“肯定是你哪里没做好,人家才会给你穿小鞋……”

因为她是来照顾我们的,我总是逼自己压下不满与愤怒。

但长期近距离的相处,再加上宝宝出生后角色的变化,矛盾越积越多。

在她的嘴里,不管宝宝是因为什么哭,她都归咎于我奶水不够;

当我们育儿理念不合,我不让她过度喂养宝宝,她都会跟宝宝说“怪你妈,都是你妈不让……”

bethany-beck-82NHIKIvKNc-unsplash

直到一天,脑子里绷紧的弦终于断掉。

我失控地向她吼出一句:“这是我的孩子,不是你孩子”,却将怀里的宝宝惊醒爆哭。

我终于承认,自己扛不住面对母亲时产生的“应激反应”。

终于下定决心去求助,是老公的一句:

“你现在很容易爆炸,这种不稳定对宝宝不好,对你也不好,我很担心你。”

以及他手机里的搜索记录:产后情绪失控是抑郁前兆吗?

我想,求助专业人士,也许能更好地解决我的“应激”,减少可能对宝宝的影响。

于是,我试着约了次视频咨询,开启了自己“治愈”之旅。


咨询时,我特意选了母亲带娃出门散步的时间。

因为我生怕在这个私密时间里,那扇关上的门也会被突然打开。

和咨询师打过招呼,听她介绍完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和注意事项后,我开始快速倾诉自己的困扰:

“现在送上门的每个快递,我妈都会拆开看,等我到家就会问,买的什么、多少钱、用来干嘛……”

“只要我老公出门上班,我在房间就好像没有了隐私,她随时就会推门进来,然后点评一切……”

咨询师就在屏幕的另一端,稳稳地接住我的所有情绪,并留心到我的小动作和叙述细节。

在她专业又不失温度的引导下,我慢慢平复了情绪,并开始挖掘藏在母女关系里的创伤。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需要层层剥茧去回溯。

arash-payam-ww9DO6PsTBE-unsplash

所幸,有咨询师温暖且坚定的陪伴,我能坚持去发掘,去看见。

几次咨询下来,我发现了存在于母女间的“为你好”创伤:


外婆为母亲挑选了丈夫,哪怕此前父母不曾见过一面;

母亲习惯性地打压和全方位控制我,就为了我能成为好学生,好妻子,好妈妈;

而现在我对女儿,也是期望她每个月龄都能完成她该做到的动作,该喝的奶量。

当一个母亲习惯性地以为你好的名义,用“制造亏欠感→引发恐惧→剥夺价值感”来建立对孩子的控制感,孩子在情绪勒索的阴影下痛苦长大,也会无意识地将它遗传下去。

控制欲是会遗传的伤口”咨询师告诉我,“但你已经发现了这个轮回。”

看见,就是治愈的第一步。



后来的咨询中,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借助“空椅疗法”,终于有机会抱住心底那个总是躲着哭泣的小女孩。

并与9岁的她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拿到第三名的你已经很棒了!”

然后,我开始好好地重新养育这个内在小孩:

每天写下“双栏日记”,左边记录下母亲当天的打压语录,右边写下理想中的滋养性对话:

“孩子哭肯定是你奶少没喂饱。”→“宝宝在用哭声和你说话呢。”

“我当年带着你和你姐还能煮饭,你怎么抱都不会抱。”→ “现在既要工作又要顾家,确实比那时更辛苦。”

“当妈的人了还整天加班,像什么样子。”→“你在职场的这些努力,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呢。”

dakota-corbin-PmNjS6b3XP4-unsplash

睡前我也会对着镜子进行自我确认:

盯着眼睛告诉自己“我值得被温柔对待”

摸着心口抚慰自己“我的感受很重要”

双手握拳鼓励自己“我能打破轮回”……

并开始试着重建自己的边界:

设计情感防毒面具”,想象与母亲对话时戴着过滤装置,把那些引爆词过滤掉;

制定三级边界策略,从“延迟1分钟回应”到“设定独立育儿空间”,给自己更多和宝宝独处的时间。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还给女儿写下一封不寄出的家书:

“亲爱的宝宝,妈妈正在学习把外婆传来的刺,变成保护你的盾。

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不必做完美的瓷器,可以是野蛮生长的树……”

随着行动的一点点调整,改变也逐渐发生。

当母亲又一次不敲门闯进卧室:“宝宝怎么又哭了,是不是你奶少喂不饱啊?”

我控住发抖的手,用咨询里学习到的“三明治话术”:

“妈,我知道你关心宝宝,但现在我需要和宝宝独处,等我带宝宝出去时再聊可以吗?”

看着母亲错愕的脸,我第一次感受了边界的自由。

那一刻,虽然手在颤抖,勇气却开始破茧。

后来,母亲也发生了改变。

那些家门口的快递,不再被打开,而是整齐地堆在一角;

某次吃饭,母亲破天荒地说了句:要是你不想吃这个,可以告诉我想吃什么,我明天准备。”

那时,咨询师的话在我脑海浮现了出来:“创伤的治愈是双向流动的。”

shoeib-abolhassani-ukDEbYnyDsU-unsplash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的一生都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但我们可以选择,是机械地重复悲剧,还是创造性地改写剧本。

要坚信,代际创伤不是命运,而是可以打破的循环。

如果你也正为此痛苦,想打破循环却有心无力,不妨试着求助专业人士,写出我们人生的新答卷。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我们向你推荐下面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王幼惠

王幼惠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超9年,服务时长超56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为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意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次的咨询,仅需300元/次。

请你大胆地出发吧
到新的爱和喧嚣中去↓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作者:来访者么么茶
编辑:小西
图源:Unsplash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