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则将至:中国高端制造发展趋势

BCG波士顿咨询  · 咨询  · 昨天


前言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当时,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作为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当前,中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不仅为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01

终端产品力提升,中间产品待补缺


近年来,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终端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值达到10.65万亿元,占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例72.84%。自2020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出海贡献度连续四年保持在70%以上,2023年该比值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其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许多高端设备制造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对进口的依赖度仍然较高。根据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主要产业存在短板的分析,中国当前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聚焦于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检测检验设备和平台,统称“五基”。造成这种进口依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投入限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等。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与GDP之比为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仅为6.65%。2


为积极应对、补足产业链的短板和断点环节,中国制造企业亟需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的投入,结合对进口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有助于帮助中国高端制造业突破当前在关键中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所遇到的瓶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的自给率,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从而实现畅通、自主的产业链循环。


02

数智化成果显现,规划透明待落实


过去几年,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资源。2022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 41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 81.7%。据统计,约有80%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2023年中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分别较“十四五”初期提高了5.4个和7.6个百分点。4 然而,在快速引入新技术和系统的过程中,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整合性不足,加之数据种类繁杂、标准不统一、协议封闭造成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虽然单个系统内部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但系统间的壁垒却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全流程协作效率和决策及时性、准确性与科学性,抑制了企业响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


一些领先的制造企业已经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从全局的角度重新思考并规划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实现端到端应用场景的贯通。此外,这些企业还通过在原本相互独立的设备上嵌入先进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实现不同系统和流程的无缝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控制塔,以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通过这些控制塔,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瓶颈,并迅速通过流程优化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03

大规模定制势起,全链敏捷待打通


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动态化、多样化,这点在服装、家电、汽车和3C等消费品制造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汽车市场为例,从2019年开始新车型井喷式进入公众视野,现在中国市场每年上市的新车型数量约为十年以前的两倍。然而,单车型的销量却不高,年度销量前五的爆款车型合计年销量比十年前下降超过50%。5 制造企业亟待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更加灵活的定制化生产模式。根据测算,到2025年,中国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26年将达到137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24%。6


为顺应C2M的大势,在研发端,可以通过平台化标准组件的设计,结合客户洞察和仿真模拟,提前预测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生产端,通过模块化生产,灵活调整生产线和生产计划,适应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定制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在物流配送端,通过变革自身的履约网络结构、优化供应链网络,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此外,还可以应用“整合工厂模式(Integrated Factory Model)”,通过打造一个统一平台界面,将研发端、工程端和制造端紧密连接,从而加速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利用仿真技术对研发和工程设计团队生成的CAD数据进行模拟,并提前输入制造过程,以提前评估生产可行性、预测产品在实际生产中的表现。


04

生成式AI助高端,升级验证待加速


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制造业市场规模为26亿美元,预计在预测期内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44.5%。2023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从2019年起,市场规模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40%以上,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元。7 通过识别类应用、数据建模优化类应用及知识推理决策类应用,AI技术正在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等全环节助力制造业的高端化转型。例如,融合ChatGPT的工业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指令并在执行路径规划、物体识别等任务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减少人为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融合智能算法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智能调度、跟踪和预警,更好地实现履约需求。行业应用角度,预计到2025年,电子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应用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1亿元人民币;汽车制造行业紧随其后,达37亿元人民币;能源电力行业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制药行业将达到17亿元;金属及机械制造行业将达到13亿元,其他行业预计为8亿元。8 尽管AI大模型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大规模落地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系统集成、数据可靠性等问题


针对识别、数据建模优化类应用,当前许多企业的旧产能设备老旧,难以与新技术有效对接。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在市场上观察到一些企业通过升级更新现有老旧设备的数据接口、通讯协议,在利用已有IT/OT基础设施且不淘汰现有设备的情况下,获取“边缘侧”数据,从而实现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质量控制的全流程管理闭环;针对知识推理决策类应用,当前依然需要考虑AI发出指令的可靠性,需要人为干预以确保生产安全。相应的,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企业人员能力的提升以及数据治理的日趋完善,AI所扮演的角色将从“co-pilot(辅助)”发展为“决策主导+人工验证”并最终演进为可受信赖的自主闭环


05

人才需求结构变,内外培养待加强


随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中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届在制造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达到22.2%,高职毕业生比例达到25.0%,分别较2018届提高了4.2个、3.9个百分点。9 尽管中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仍然较低。2020年,中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的23.2%和欧盟的14.2%。10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分析,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将需要900万人才,而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450万人。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这五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均将超过100万人。【BCG亨德森智库后续将就中国高端制造业人才发展趋势话题发表专题解读文章,敬请期待】


一些企业通过与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引进符合产业需求的相关领域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在此基础上,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入应用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工业产业的人才,以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所以企业也应重视对现有人才的筛选和培养,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赋予自身员工参与相关实际项目、积累丰富实战经验的机会,健全自身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06

企业出海策略变,集中管理待构建



在国际市场新秀迭起、地缘政治风云变化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出海已是大势所趋。2018年至2022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2%,2022年流量达到271.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16.6%。11 从主观角度出发,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正快速增长,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机会,加之其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显著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无一不在吸引着中国制造企业向当地转移产能。2021—2023年,中国制造业对东南亚的累计投资金额超过400亿美元,远超欧洲、拉美等地区。从投资金额来看,印尼是中国制造业投资的首选目的地,投资规模达到59.2亿美元;12 从客观角度出发,当前层出不穷的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关税等诸多挑战,也正倒逼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构建本地化供应链,掌握海外业务主动权。在此背景下,我们观察到中国制造业正逐渐从产业链局部环节出海,迈向端到端全链条出海。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的方式构建本地化供应链。


中国制造企业有望构建起中央控制塔(Control Tower),将核心决策和指挥中枢保留在总部,利用包括5G、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工业4.0先进技术优势,实时收集和分析全球生产和供应活动的数据,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支持,实现对全球产业链的集中管理和优化。


结语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转型正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中国制造企业需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应对转型路上的种种挑战,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跃升。


向上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3133009720867.html。


2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backend.chinanews.com/cj/2024/02-29/10171787.shtml。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54179。


4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s://jxt.zj.gov.cn/art/2024/7/11/art_1660149_58932833.html,2024年7月5日。


5安永,《新车型爆发时代下经销商网络的价值与变更》,https://mp.weixin.qq.com/s/BC5XdJ4emk5qztEOqew3gg。


6头豹研究院,《2022年中国C2M行业:短路经济赋能供应链变革》,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04061585194016_1.pdf。


736氪研究院,《2024年中国AI+制造产业研究报告》,https://www.36kr.com/p/2853458940627588。


8德勤,《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报告》,deloitte-cn-eri-manufactur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innovation-application-development-report-zh-211015.pdf。


9新浪财经,《涌入制造业!应届生找到“就业稻草”,企业仍说“招人难”》,https://finance.sina.cn/2023-11-18/detail-imzuyxps9539707.d.html?from=wap。


10李建革,《加快我国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http://www.pdhb.org.cn/page/contain.html?p1=4028889e6cb83654016cb8547b650008&p2=4028889e6cfef809016cff26e15b0003&p3=ff8080818c4728be018c536436f80001。


11《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商务出版社,https://images.mofcom.gov.cn/hzs/202310/20231007152406593.pdf。


12新浪财经,《制造业出海东南亚,这四大行业增长最快》,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5-28/doc-inawtrfv3177622.shtml。


推荐阅读


高端制造美的篇高端制造晶澳篇

中式管理哲学2024年奢侈品洞察报告



关于作者

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Daniel Kuepper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彭勇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


崔杰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项目经理。


杨家齐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驻BCG亨德森智库(中国)代表。


如需联络,请致信GCMKT@bcg.com


关于BCG亨德森智库

BCG亨德森智库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战略智库,致力于采用远见卓识来探索和开发新颖的商业、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宝贵洞察。亨德森智库邀请商业领袖进行思维碰撞式的讨论和实验,以拓宽商业理论和实践,并从业务内外汲取转化创新理念。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BCG视频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数智港

快来关注我们吧


声明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在信息栏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