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建筑师徐甜甜获得2025年度沃尔夫建筑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徐甜甜在建筑实践中强调“针灸”理念,注重整合当地材料和建筑技术,促进乡村建筑转型。她强调保留当地历史痕迹,形成地质与人文的对话。文章还涉及了徐甜甜的个人经历、设计理念和团队项目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徐甜甜获得沃尔夫建筑奖。
徐甜甜因杰出的设计天赋和改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有效性获得该奖项。
关键观点2: 徐甜甜建筑实践中的“针灸”理念。
徐甜甜强调整合当地材料和建筑技术,优先集体性和公共空间,促进乡村建筑转型。
关键观点3: 徐甜甜的个人经历和设计理念。
徐甜甜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受到顶级教育,但认为学校只是开端,建筑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关键观点4: 徐甜甜团队的建筑改造项目。
徐甜甜团队正在进行福建土楼活化利用项目,通过设计干预活化利用闲置土楼,重新定义传统土楼的新功能和新价值。
正文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徐可莹
北京时间3月11日凌晨,2025年度沃尔夫奖揭晓。今年的建筑奖颁发给了中国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以表彰她“杰出的设计天赋以及利用这种天赋改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徐甜甜也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获得沃尔夫艺术类奖项的中国人。沃尔夫奖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分为科学类和艺术类,科学类包括医学、农业、数学、化学和物理,艺术类包括绘画和雕塑、音乐和建筑。每个领域的获奖者将获得一份证书和10万美元的奖金。据统计,约1/3的沃尔夫奖得主最后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沃尔夫奖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
徐甜甜的人生履历称得上“一路开挂”。这位出生于福建的南方姑娘,16岁便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于2000年获得哈佛大学(GSD)城市设计硕士学位。4年后,徐甜甜放弃了在荷兰鹿特丹OMA/RemKoolhaas事务所的岗位,回国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DnA建筑事务所。2013年,受昔日同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之邀,徐甜甜前往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参与一个古村保护项目,与松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往后10余年间,徐甜甜带领团队在松阳县建造了20多座公共建筑,包括红糖工坊、大木山竹亭、石门廊桥等。
徐甜甜在建筑实践中尤其强调“针灸”理念,即放弃大规模改造的套路,整合当地的材料和建筑技术,优先考虑集体性和公共空间,促进以融合性和可持续性为基础的乡村建筑转型。她偏爱木材、砖块、石材等天然材料,在保留当地历史痕迹的同时,形成地质与人文的对话。得知获奖有点蒙,查询后才踏实
《中国科学报》:你是什么时候被告知获得沃尔夫奖的,当时心情如何?3月8日晚上,我刚结束在京都和东京的讲座,飞机到北京后打开手机就看到信息,然后接到电话,被通知获奖。当时已经晚上12点了,模模糊糊也没听清获的是什么奖,就想回家。到家后上网查了一下什么是沃尔夫奖,查到上次得奖的是几位我非常喜欢的建筑师,心里就踏实了。《中国科学报》:沃尔夫奖对你的设计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很好奇,你独特的设计理念形成于哪个时期?在松阳持续八年的合作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中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生态知识及智慧。建筑作为乡村生活与自然融合体系中的有机环节,和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理解的作为单体的建筑不同。《中国科学报》:我们观察到,在级别较高的国际性艺术类奖项中,来自中国的获奖者都比较少。就建筑学而言,中国学者及设计师的竞争力似乎没有那么强。在你看来,中国建筑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不会啊,今年建筑界最重要的普利兹克奖,是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老师获得的。建筑行业跨度很大,存在大量商业服务者,但是也有非常有思想、有实力,善于独立实践的中青年群体,而且他们在不断成长。感受到国内的烟火气,很快就辞职回国了
《中国科学报》:你本科、硕士分别就读于两所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两所学校在专业培养上对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你之后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理念有何帮助?两个学校都是非常严谨的教学风格。清华当年更偏工程,哈佛设计更人性化,可以说它们互补吧。但是学校的教育只是一个开端,建筑学令人着迷的是可以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打开新的视野。《中国科学报》:你毕业后先在国际顶级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创办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回国、自主创业?这似乎是一条更艰难且更具挑战性的路。2003年假期回国时看到到处都生机盎然,去餐厅吃饭都需要排队。受到这种气氛感染,很快就辞职回国了。《中国科学报》: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一些很“suffer”的阶段吗?因为我们实践选题的不同,每一个新项目开始都有很多新知识需要学习,会带来新的挑战,遇到各种困境。但这些都是工作的常态,有困难就一点点去克服。建筑学是一个永恒的学科
《中国科学报》:你的作品常常呈现出非常深厚的人文韵味和美学素养,这些独特的品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我自己的审美调性更倾向于“人间烟火”。在乡村的建筑实践,最打动人的就是当地的生活,以及基于地方生态的生产、代代相传的非遗工艺等。我希望通过建筑把这种传承的集体记忆展现出来,同时发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科学报》:你在过往采访中似乎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建筑无性别,只有性格”,我们该如何理解建筑的“性格”?这个是很多年前的说法了。现在看来应该说是地方文脉、环境生态、历史传承等在地因素给予建筑的投射。比如气候对空间的影响就很大,还有地方地理、地质对于建筑材料的影响等等。《中国科学报》:最近舆论非常关注“老房改造”和“城市更新”等话题,反映出的趋势似乎跟你在做的事情内核相近——如何在老旧的“躯干”上种出更和谐、更美的花朵。对这样的建筑改造而言,你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有哪些?建筑行业的有效转型优化对应对当下的气候危机是至关重要的。对城乡的存量建筑、存量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循环经济、节约经济的有效做法。《中国科学报》:建筑学在国内不属于强势学科,很多年轻的学子在选择专业时会纠结于它的投入产出比和就业前景。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迷茫,又是如何消化的?建筑学是一个永恒的学科。如果仅仅是为房地产提供服务,那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状态。反而在乡村语境里的建筑学,是可以拓展历史深度和社会广度的,和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农业等其他学科相互关联。因此,我所在的细分领域带给了我更多挑战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我需要深入调研在地特有资源,借助设计干预活化利用,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转换。《中国科学报》:现阶段你的团队主要在做哪些项目,获奖后有什么计划吗?我今年特别期待福建土楼活化利用项目的完成。我们团队从2021年开始和漳州市合作,选取了7个荒废土楼做活化利用,通过经济有效的设计干预,重新定义传统土楼在当下社会情境中的新功能和新价值。和漳州一起将这7个土楼作为数千个闲置土楼活化利用的样板,让土楼重新成为当地社区的精神家园。

编辑 | 方圆
排版 | 郭刚

合作事宜:hezuo@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