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个年轻生命凋零!安全才是智驾首要考量|津报快评

天津日报  · 汽车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位年轻女大学生的死亡。事故涉及汽车智驾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智驾技术的隐患和局限,要求汽车制造商和驾驶者保持警惕,强调安全是汽车技术的首要追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事故导致三位年轻女大学生死亡,引发社会关注。事故原因尚在调查阶段,需进一步了解是车辆缺陷还是人为原因。

关键观点2: 智驾技术的安全隐患

智驾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虽然有其优势,但目前仍存在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导致安全隐患。驾驶员在智驾模式下的反应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及时做出正确反应。

关键观点3: 车企对智驾技术的宣传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

一些车企对智驾技术宣传夸大,忽视其局限性和安全隐患。这导致部分驾驶者对智驾技术产生误解,错将智驾当作自动驾驶,盲目信任智驾技术。

关键观点4: 驾驶者对智驾技术的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驾驶者特别是年轻驾驶者对智驾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驾驶员的责任和系统的能力边界模糊,错把智驾当作完全自动驾驶。

关键观点5: 安全是汽车技术的首要追求

无论技术创新如何发展,安全永远是底线。汽车制造商和驾驶者都应保持警惕,确保汽车的安全。


正文

 文 | 咚咚锵
近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上3位年轻女大学生生命就这样凋落在暮春的夜晚,令人唏嘘不已。

事故调查还在初步阶段,具体是车辆缺陷所致还是人为原因,都需进一步调查才能厘清。但从小米官方已公布的信息可知,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CA智驾阶段,从智驾模式提醒驾驶员接管到车辆发生碰撞仅隔2秒多时间,从驾驶员手动接管到事故发生,更是仅1秒钟。有网友质问,2秒的时间够人类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吗?

据国外相关数据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测试证实,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至2.6秒。

这起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对鲜活的生命被轻易剥夺的惋惜,另一方面是对汽车智驾安全性的理性思考。

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类,智能化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智驾也成为各大车企的竞争的焦点和卖点,今年以来高阶智驾、智驾平权几乎成为所有车企重点发力的领域。

但技术能力的局限性致使目前智驾系统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智驾还是辅助角色,距离完全取代驾驶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根据我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前所有的高阶智驾,哪怕被宣传为L2.999级,依然是L2级辅助驾驶,仍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理论上事故责任应由驾驶员承担。

或许出于市场竞争需要,不少车企对汽车智驾技术宣传有夸大之嫌,对智驾的局限性和安全隐患避而不谈。此前也有车企高管直播自己智驾长途回家,在新车发布会上,多家车企展示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画面。这样的传播形式极易导致智驾功能边界不清,让用户产生可以“完全脱手”的误解。

另外,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和智驾技术的发展,让一部分驾车者,特别是年轻驾车者对智驾技术盲目信任,对驾驶员的责任和系统的能力边界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错将智驾当自动驾驶,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给智驾。此前,就有人把自己脱离驾驶,在车内娱乐的视频传到网上进行炫耀。

从“四个轮子+沙发”到“一个手机+电机”,速度、舒适、续航等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要素,但排到首位的还应该是安全。保障汽车驾驶人、乘客,乃至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是汽车技术最重要的追求,如果保障不了安全,其他的添枝加叶的东西都将是零。

众所周知,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对已比较成熟,但出于安全起见,在关键飞行阶段,如起飞、着陆以及应对突发状况时,仍然需要飞行员的人工干预和判断,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不只是小米汽车,很多新能源汽车都发生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安全问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这次小米汽车事故暴露了智驾技术的潜在风险,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生命无价,在技术创新的光环下,安全永远是底线。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