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对古装剧《国色芳华》进行了评价。该剧在美术风格、角色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存在逻辑不够严密、角色刻板等问题。文章还通过对比其他古装剧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探讨了古偶剧在情感刻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色芳华》作为古偶剧,美术风格和角色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该剧的美术团队参考正儿八经的史料书籍进行设计,使得剧中的场景、服饰、妆容等充满历史感。同时,角色塑造也丰富多彩,男二号刘畅等配角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两面性。
关键观点2: 《国色芳华》存在逻辑不够严密的问题。
虽然该剧在硬件制作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故事逻辑上仍有欠缺。例如,一些情节过于刻意,人物形象也存在脸谱化的问题。
关键观点3: 古偶剧在情感刻画方面有优势也有缺陷。
古偶剧能够占据大量戏份来刻画情感,这是其优势。然而,缺陷在于一些古偶剧在情感表达上缺乏出格的一瞬间,无法展现角色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关键观点4: 《国色芳华》中的主角努力跳出古偶成见,但仍有局限。
主角杨紫的演技努力让角色跳出古偶的成见,但角色的限制和剧情的设定使得她们的奋力一跃最终只能落回原地。
关键观点5: 观众对古装剧的评价存在期待与批评。
观众对古装剧的好与坏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国色芳华》制作精良,但也有人认为它缺乏真正的惊喜和突破。
正文
作者:毒Sir
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最近有一桩“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杨紫和李现二搭的古偶《国色芳华》。
剧播出后,被一个出版了唐朝复原服化书籍的作者实锤,指出剧集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借鉴了书里的二创造型设计。
抄了吗?
没想到的是,剧组认得干脆,及时补上了致谢声明,而作者也表示接受协商,算是干戈止息。
但争议的存在,却仿佛正好说明了这部剧不同于平常的流水线产品,有了能聊的另一面——
作为一部古偶,它的美术团队居然是参考正儿八经的史料书籍进行设计的。
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于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近期最爆的古装剧,除了美,还该有什么成色?
看这部剧的一大乐趣,其实并不在杨紫李现如何二搭,而是在“考据”。
比如,妆造——
盛唐女子的妆容该是什么样的?
彼时女性以丰腴为美,地位不分高低贵贱,均喜浓艳的面妆,就像李白的那首《浣纱石上云》所描述的“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体现出了当时女子的自信。
不说主角,单是一个陪嫁丫鬟的妆造——
是不是让人觉得,这是唐朝画家张萱的《捣练图》走进了现实?
或者,环境——
其实一部戏拍得用不用心,我们要看的往往不是焦点中的那些情节,而是要看那些边边角角的细枝末节处是否足够妥当。
就拿第二集迎接“县主”一场戏来说,浩浩荡荡的马车队伍行将过来,在远景,我们能看到在路口守候的官兵,这样的戒备森严,符合一个王爷之女该有的配置。
近景,我们也能看到地上因为马蹄践踏而扬起的尘土,要知道那时候基本是土路,晴天灰尘多,雨天泥泞多,偶尔铺上细沙就已经很好了,这很符合那个年代的“路况”。
朴素?
不。
全剧充斥着一看就精心设计过的布景、妆造、打光,连群演都是全妆。
而这些,都是市面上大部分的古偶所无法企及的。
当然,硬件做得这么好,按道理讲软件也应该跟得上才行。
片方为此下了不少工夫,一个例子——
片头。
片头是酿入味的古风动画。黄昏日落,皮影质感的工笔展开,人物面庞饱满,符合盛唐特征。仕女扑扇、策马,男人挥剑;近景的人物搭配筝鸣之声,再慢慢拉一个远景,从闹市到深山……
仅仅是追求质感?
再仔细看——
片头所讲述的,其实就是整部《国色芳华》的故事。
剧集的主角是牡丹。出身商贾的牡丹为了救母,获得御赐的灵药,于是嫁入做官的刘家,与和县主有私情的刘畅(魏哲鸣 饰)结为夫妇。
一场交易,两情不相悦。大婚当日,不欢而散。
而这,正是片头的第一幅人物画——
新郎新妇行交拜礼,但二人都没看向对方,暗示貌合神离,说的就是牡丹错嫁,遇人不淑。
成婚后,牡丹早晚操持家务,侍奉公婆,也算勤恳,但因为商贾出身,婆家从没给她好脸色看。
公婆整天让她花钱,还打她嫁妆的主意;老公假清高就算了,还把小三的画像挂在家里,拉踩牡丹这个正妻。
气?好气。
但在因缘际会下,牡丹偶然在佛堂上香时,邂逅了男主蒋长扬(李现 饰)。
蒋长扬作为本朝的花鸟使,不光是皇上面前的红人,更被手握强权的宁王所青睐,想把新寡的女儿,也就是当朝县主嫁给他。
县主,是古代皇族女子的封号。而此县主,也正是那个和牡丹丈夫有私情的彼县主——四角恋初见端倪。
但此刻儿女私情对牡丹来说不算什么,因为她有更大的困境。
公公抢自己的嫁妆,自己的陪嫁丫鬟在护主的过程中牺牲。
某次,牡丹更偷听到刘家当初给的贡药是假的,为了骗一个有钱的儿媳,不惜耽误亲家母的病情,害她撒手人寰。
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
找娘家人去闹?
没戏。
唐朝士农工商,商人最贱,婆家官大一等;母亲去世,父亲更火速续弦生了儿子,不会管自己一个出嫁女。
女主接下来该怎么做?
再看片头——
第一幕,是一只鸟飞离牢笼。
续接其下的,是一名女子策马疾奔,前往长安,于闹市创业经商。
这说的是牡丹后面的故事,也暗示了古偶最爱的大女主逆袭路。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片头包藏了后续万象,就能看出创作班底相比其他的同质化古偶,的的确确是用了心。
如前面所说,故事都早已被编织好,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
少见的不仅是古偶难觅的逻辑,更少见的是本该为古装剧强项,眼下几乎凋敝灭绝的中式美学与禅意。
由此说来,这算是一部好古偶吗?
我觉得分两方面看。
主线上,它依然流俗于眼下最火的流量密码,大女主经商,去年的《蜀锦人家》和《珠帘玉幕》都已经玩过。
人设上,被诟病过多次的“借古讽今”。
讲的是古代,偏偏塞入许多现代议题,婚内施暴、吃绝户、重男轻女、girls help girls、造黄谣……密集到有一些刻意的程度。
但是呢,它的好处也同样扎眼。
不同于大部分古偶为了撒糖不讲武德,将大部分角色塑造得脸谱化的习惯,《国色芳华》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
就拿本剧的男二号,也就是牡丹的前夫来说,这也是认为被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
他不喜欢牡丹这个妻子,轻则冷待忽视,重则强迫暴力。原因,自然是有一部分和县主的旧情。
他是个情种?
不是。
他更多的,是不满于父母和封建礼教对自己的管束,就连婚恋私事都要包办。
第一段婚姻,家里为了钱,让他下娶商贾之女;第二段终于能和旧爱结亲,结果县主和宁王一手遮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又将是一次“权力不对等”的婚姻,意欲退缩,反被家法伺候。
你说这人可真奇怪,让你娶地位低下、不爱的不愿意,现在让你娶爱的、地位高的,你又不干了?
但其实剧中将这一角色的心路历程描得很明白——他从始至终要的,是自己的选择。
不管对方权势高低,有没有钱,先婚后爱还是水到渠成,都必须是自己选的。
曾经,我们也记得一些国产赛道有名的“前夫哥”,比如《梦华录》的徐海乔、《我的前半生》雷佳音、《玫瑰的故事》林更新,以及《好东西》的赵又廷。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渣男”或“软男”,不是男主角。但他们因为不需要讨女主角,甚至是讨女性观众喜欢的特质,反而能够更有层次,更加丰富。
就像这个刘畅,观众在他身上看到的最大的特质,是“拧巴”。一边恃才傲物,觉得自己读了几年圣贤书,是栋梁之材。看不惯县主仗势欺人,冒着惹怒对方的风险站出来,救下所有人。
他是真的有风骨,不分轩轾地体恤众生吗?
也不是。
在父亲强取牡丹的嫁妆,害她的丫鬟意外身亡时,刘畅非但没有阻止父亲的暴行,反而对痛哭的妻子露出嫌弃的神色,觉得她当街失态,不够体面。
在看到王侯将相挥金如土时,他发出“宁有种乎”的质疑。
但看到女主为了生计,在闹市奔波,他又觉得卖花低贱。
简单说是双标,但往深了想呢?
他的价值观,其实更贴近于大多数人所有的“精致利己”。
对比之下,李现饰演的男一号,一个“外浪内纯”人设,哪个更贴近现实,更让观众信服?
大部分配角,你都能找到这样令人惊喜的两面。
被丈夫施暴,好不容易离婚,但对人生的认知仍局限于时代的大和抚子式女性。
为情郎守身如玉,甚至反抗父命,超爱但抑制不住优越感和控制欲的上位者。
相较于往古装剧里拼命塞现代议题,这些从时代背景出发,用假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一个个活生生、立体的人的喜怒哀乐、兴衰枯荣,比起文绉绉地说金句,让角色替代口号,才是真正的“借古讽今”。
说完剧的好坏,最后简单聊一个话题——
好古偶的标准,变了吗?
无论是钱花到刀刃上的投资,使得硬件精美,配角出彩,还是主角还算合格的演技,都不失为这部剧“好看”的支点。
数据不会骗人,上线8天,隐隐有爆款之相。
但如果硬要挑刺的话,大概是这部剧虽然符合了对“古偶”中规中矩的想象,却仍旧缺少了一部真正的好剧(指的是不限于古偶,是将评价范围放在更广阔的前提下)所脱颖而出的华点。
给一个定义,大概是“出格的一瞬间”。
什么意思?
就像前段时间重刷《甄嬛传》,发现了被盘得包浆的滴血验亲局里,一个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的细节。
当雍正因为白矾,认为甄嬛偷生孽子时,推她的力度之大,让甄嬛一个趔趄。
这时候,有两个人想要去扶她。
一个是自家战队的苏培盛,另一个,是甄嬛背后谁也没注意到的安陵容。
她有个小小的起身动作,但在发现甄嬛无碍后,又迅速坐了回去。
于理,她坐在甄嬛的盲区,用不着演戏,皇后一党也没有立场保护对家。
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是下意识,是身为女子看到另一个女子受辱时下意识的行为,也是她与甄嬛之间复杂情感的体现。
安陵容的恨,不是脸谱化的雌竞妒忌,而是掺杂了爱与恨的五味杂陈。
同样是古装剧,2001年的《大宅门》中,白玉婷作为白府千金,迷恋京剧名角万筱菊,苦苦痴求而不得。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嫁给他的照片。
白景琦疼爱小妹,真的邀宾宴客,给她办了一场“纸片人”的婚礼。
本以为到这就够出格了,但真正出人意料的是,当真正的万筱菊身家落魄后,投靠戏迷,他在白府看见满屋的菊花和自己的照片,感动得满眼热泪,眼瞧着就来拉白玉婷的手。
女追男隔层纱的HE戏码,放在古偶里,分分钟嗑糖的节奏。
但是呢?
白玉婷却拒绝了。
当她近距离和万筱菊接触后,她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戏里的他,而非真实的他。她不能走别人眼里“才子佳人”的过场,她要对自己的情感负责。
有人说,你这不是为难编剧吗,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吗?
但在我看来,古偶相较于正剧而言,最大的优势正是感情戏的饱和度,它能够占据比正剧多许多甚至好几倍的戏份来刻画情感。
这是被诟病了许久的内娱缺陷,却也反向证实了感情戏在国产剧,尤其是古偶剧里,有相对不可撼动的主导权。
但是呢?
就像《国色芳华》,一部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大错的古偶。你说它不好吧,放在市场里是无比的制作精良,经费在熊熊燃烧;但你想将它推向更高的位置,却总觉得缺了点出人意料的惊喜。
无论是像安陵容恨意与爱的混杂,还是白玉婷无法落地的欲望,这些能用小戏份完成的“秩序之外的情感”,在垄断了浪漫爱的古偶里,却是功亏一篑的罕见。
剧里有一幕,大抵是杨紫最爆发的演技——她看见贴身的陪嫁丫鬟掉入河里淹死,周围没有一个人帮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咽气。
头上沾满泥巴,双眼血红,额头爆出青筋,是真的努力。
但是呢?
早在这幕之前,一句简单的flag台词,就已经预告了配角的死亡。
女主的情绪越饱满,就越显得这一出转折浓浓的工具性。因为只有亲人死得越惨,主角的仇恨才会越深刻,后面的反转才会越爽。
杨紫的演技,像是明明很用力想让这个人物跳出古偶的成见,但角色的限制,又注定了她奋力的一跃,最终只会落回原地。
《国色芳华》的好与坏,就像当下众多“大女主”古偶的通病:
明明努力想把人写活,明明已经让她们伸出了手,却又悬停在那里,没有更进一步。
绝不出格,绝不越轨,生生忍着不出套路的桎梏,让命运像流水一样去了。
正因如此,更多的评价,就等下次看到国剧真正的“意料之外”后,再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