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腰斩于刑场,临死前,他用鲜血写下了3个“惨”字,围观者不忍直视。

鱼羊史记  · 历史  · 4 天前

正文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洪武七年的深秋,金陵城的梧桐叶落了一地。

天刚蒙蒙亮,一队锦衣卫押着辆囚车穿过正阳门,铁链碰撞声惊醒了早起的商贩。

有人踮脚张望:"那不是苏州才子高启吗?"

囚车里的男子青衫凌乱,却仍挺直脊背,目光平静地望着远处渐明的天色。

此时的奉天殿内,朱元璋正摩挲着案上密报。

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眼角抽搐,苏州府衙重修上梁的《上梁文》里,赫然写着"虎踞龙盘"四字。

更令他震怒的是,这府衙旧址正是昔日死敌张士诚的吴王宫!

"好个高启,这是要效忠旧主啊!"

朱笔重重划过奏折,溅起一道刺目的红。

三日前,苏州知府魏观还沉浸在府衙竣工的喜悦中。

这位爱才如命的地方官,特意请来隐居青丘的高启撰写上梁文。

当高启挥毫写下"龙盘"二字时,谁也没注意到工匠里混进个生面孔。

那人袖中藏着的密折,此刻正静静躺在朱元璋的龙案上。

"陛下,高启押到了。"

锦衣卫指挥使跪禀道。

朱元璋冷笑:"带上来!朕倒要看看,这个给张士诚当过幕僚的才子,骨头有多硬!"

刑部大牢里,高启望着小窗透进的月光,忽然想起十八岁那年的《芦雁图》。

当时周老先生捧着画求题诗,他笔走龙蛇写下"满身风露立多时",不仅赢得美人归,更在江南文坛声名鹊起。

如今想来,那竟是他人生最恣意的时光。

"犯官高启,可知罪?"

审讯官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高启轻抚腕间镣铐:"不过一篇应景文章,何罪之有?"

话音未落,铁尺已重重砸在指骨上。

十指连心的剧痛中,他恍惚看见妻子在青丘的竹屋里,正对着他未完成的《梅花图》垂泪。

次日午时,刑场周围挤满了百姓。

监斩官宣读圣旨:"高启妄用龙字,影射前朝宫阙,大逆不道,着即腰斩!"

人群中传来抽泣声,不少读书人都记得,去年高启在秦淮河畔即兴赋诗时,那袭白衣胜雪的风姿。

刽子手的鬼头刀寒光一闪。

高启突然高喊:"且慢!"

他艰难地支起上半身,蘸着身下漫开的鲜血,在青石板上连书三个"惨"字。

第一笔落下时,围观的书生别过了脸;写到第二字,有妇人晕厥过去;待第三个血字完成,连持刀的刽子手都开始发抖。

这惨烈的一幕,很快传遍江南文坛。

有人说第一个"惨"是叹自身遭遇,若当年拒绝朱元璋征召,或许仍在青丘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日子;第二个"惨"是哀天下文人,在文化禁锢阴影下战战兢兢;第三个"惨"......没人敢揣测其中深意,只知道那日之后,朱元璋在奉先殿独坐整夜,案头摊开的正是高启的诗集。

高启死后第七日,苏州突降暴雨。

魏观在流放途中听闻,青丘那座临水小院里,高启妻子投缳自尽,临终前将丈夫的诗稿付之一炬。

火光照亮了墙上未干的水墨,那是高启最后一幅未完成的画,一只折翼的鹤,正试图飞越血色的夕阳。

如今史书工笔,记高启"性孤傲,好权贵"。

却少有人知,这个被腰斩八段的才子,曾在《青丘子歌》中写道:"我本江湖散漫人,偶因诗酒误红尘。"

或许对他而言,最惨的并非惨死,而是终究没能逃过那个"误"字。


· 完 ·


/ 推荐阅读 /

李清照的羞羞史


龙床下的耳朵


本期封面图:


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掌史嬷嬷】


点亮,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