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2024魅力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  · 人物  · 2 天前

正文

▲图/受访者提供

推荐理由:在内卷的社会中,当教育被大多数家庭视为唯一的上升路径时,县中的优质生源和师资也一股脑地向城市及更好的学校流动。林小英看见了这一趋势中被“抛下”的孩子们,呼吁一个资源分配更加公平的教育体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王佳薇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2024年,出版《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年后,林小英回到母校长沙县第六中学。在那里,学弟学妹们向她提问——“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又很想考一个很好的大学,但是感觉没动力,怎么办?”“学历在以后的前途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吗?”“现在国内的教育是否太卷了?”


针对最后一个提问,林小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卷的意思是无效的过度竞争,其实你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至于你是否真正的有收获,是否心里真正的愉快,根本来不及关心。所以你也要清理一下,哪些障碍和束缚是外部强加的,哪些是自我的过度认知。搞清楚,也是将自我从过度的内卷中脱嵌出来的一种方式。”


1995年,林小英从长沙县第六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其后是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写论文时,导师建议她写教育政策的制定。可相较于这一话题,她更关心“权力如何行使”。


“我对拥有权力不感兴趣,但我必须研究它。尤其是权力如何行使,以及对普通个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她说。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林小英留校任教,先后发表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必要的无知:从学习时空分布的自由闲暇区间寻找减轻学业负担的可能性》、《赌局和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


写作《县中的孩子》的契机源自她13年前在富士康的一次调研。那时她访谈了120多名工人,他们大多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县域,平均年龄23岁。当林小英问他们进厂区前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被期待”。关于未来,许多人的答案是“要回到我们县里”。


“他们参与了全球化,实际上被彻彻底底地排除在全球化之外。”这次访谈将林小英的视角拉回到县域。尽管她也来自县中,但多年后,一个数据还是刺痛了她——有一座县城,中考前100名的学生有85人去外地求学。


那些留在县中的人,“他们见证了好学生一路离开,一直(待)在这儿的人,基本上就是被这个系统认定为没啥希望。”但林小英不这么认为。“如果人生是一场万米赛跑,学校老师教育这些孩子的几年可能都不到他们人生的一千米,你怎么能够断定这些暂时领先的好学生在万米终点站时是胜出的?”


面对许多个“好学生都走了,我们怎么办”的提问,她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老师大半的精力要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至于另一部分的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成长就好。我们现在看到学有余力的学生,总是希望他们抓紧去学下一年的课,最后发现大家最缺乏的能力是玩。”(相关报道请点击《优质生源和教师流失,县中困境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吗?》)


(参考资料:《十三邀》节目。)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