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海外短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制作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短剧行业正在经历需求激增、内容突围等生存战局,制作方面临资金压力、人才匮乏等问题。海外资本开始关注短剧行业,但也存在挑战和机遇。高峰认为制作方需回归内容环节,重视剧本和题材创新,挖掘海外本土人才。同时,行业将迎来幸存临界点,好的内容是穿越周期的门票。
短剧行业正在经历需求激增、内容突围等生存战局,平台方竞争激烈,制作方面临资金压力、人才匮乏等问题。
海外资本开始关注短剧行业,但投资态度谨慎,对制作方的要求更高,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制作方面临资金压力、人才问题、市场竞争等挑战,但也有机遇,如发掘海外本土人才、创新题材等。
高峰认为制作方需回归内容环节,重视剧本和题材创新,挖掘海外本土人才。行业将迎来幸存临界点,好的内容是穿越周期的门票。
12000 公里外的美国纽约,来自资本机构的一封封合作邮件正传输进短剧制作方的邮箱里。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行,高盛的员工已经在北美积极预约拜访短剧制作方,希望形成一份新的短剧行业研报......
“资本在追我们,同时资本也在评估这个行业。”制作方 Journey Entertainment(旅程娱乐)创始人高峰如此说道。
Journey Entertainment 是海外爆款短剧《The Divorced Billionare Heiress》的制作方,据介绍,该公司以 20 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打造了这部票房突破 3000 万美元的作品。
![图片]()
而在热闹的背面,北美短剧行业正经历着需求激增、垫钱过年、内容突围等生存战局,被利好吸引入局的平台方数量已经远超制作方,北美短剧从业者同样在赌——2025 年的全球短剧市场能够再掀高潮。
本期,短剧自习室专访 Journey Entertainment 创始人高峰,结合当下的市场真实情况,一起探讨海外资本对于短剧行业的兴趣有多大?对于海外短剧制作方应对行业变化又有何启发?
2025 年 1 月,海外短剧市场的全球下载量达到 9123 万次,内购收入突破 8159 万美元,双双刷新历史峰值。2023 年 1 月到 2025 年 1 月的两年时间里,约 300 款海外短剧应用产生约 5.14 亿次下载,应用内购收入约 7.1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1.11 亿元)。
在去年年初被统计到的海外短剧 APP 还堪堪百款,今年刚开始就已经有约 300 款 APP 在活跃,平台方激增的势头显而易见,但用户端的数据还不足以完全代表这个行业的实貌。
残酷的现实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浪头正在一遍遍冲刷着这个行业,制作方首当其冲,年关难过。
“前两个星期是我们公司压力最大的时候。”高峰向短剧自习室透露。
进入 2024 年 12 月份之后,很多海外短剧都抢在圣诞节档期上线,博的就是类似中国春节档的流量高峰。
但正是这个时间,很多操盘短剧平台的中国公司迎来了年度封账期,前一年的预算已经出不了账,筹备一半的项目也只能取消,哪怕制作方已经预付了场地费用。
好不容易挨到 1 月,下旬又碰到中国的春节假期,偶尔还有公司新年的资金用度没有批下来。这就意味着制作方得顶着压力去垫钱,想办法过年。
高峰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个项目垫款十几万美元,如果一个月开 8 个项目,公司就得垫款超过 80 万,乃至近百万美元,账上的现金流呈现出惊险的曲线。同时,中国放春节假,美国短剧还得接着开机,并没有太多的喘息时间。
对于制作公司来说,暂时收不回来的一两百万美元约等于六个项目白干,资金压力足以让一家小的制作公司资金链直接断血。“我在想,我的同行有多少已经撑不住了,去年北美的四十来个制作单位现在变成十多个。”
![图片]()
回想起来,高峰庆幸自己在公司涉足短剧领域时所做的决定——重资产进入。
短剧虽然是个“新物种”,但它依然是影视工业的一份子。在高峰看来,如果没有完成产业链的搭建,制片公司很难在行业兴起之初把成本降下来,尤其是经历了几年疫情和 2023 年好莱坞大罢工之后,人工成本变成了硬成本,是一块无法削减的预算。
Journey Entertainment 在 2024 年 1 月份开机了第一部短剧,那是纽约最冷的时候,100 页剧本拍了 10 天。尽管制作质量不错,但高峰还是叫停了短剧项目,直到 4 月份开拍第二部短剧,纽约中央公园的樱花已经迎春开放。
中间的两个月里,Journey Entertainment 不仅花大力气研究短剧这个新内容产品的特性,还做了很多人才、资金、硬件上的储备,购入的摄影和灯光器材堆满仓库。
2024 年 9 月,海外短剧市场爆发,Journey Entertainment 的月均拍摄量从原本的 2-3 部短剧直线增长到 6-8 部,于是再次开启“买买买”模式,为每个剧组配齐车队,包括卡车、中巴、保姆车、SUV 等车型。
![图片]()
道具组每天要拆二三十件快递,不得不再招人来做专门的项目管理,负责拆快递、分类,跟美术组确认、每件道具拍照归库、登入公司的线上系统;买了两个车队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没地方停车、车辆维修保养、保险、罚单等问题,于是又专门招聘一个做车辆调度的人,负责管理车队,车辆定位跟踪,检测每台车的油量、行驶路径、防盗报警系统等。
这是 Journey Entertainment 建立管理系统的开始,没想到竟成了熬过垫资寒冬的硬件基础。
“从公司内部管理和项目品控上来说,帮助很大。因为器材、车队、仓库、场景,乃至制片人员我们都自有的时候,管理成本就低了很多。拍水下戏、动作戏、宴会厅近百人的群演戏的时候,只需要提前一天在系统下单各种摄影器材给到仓库,第二天就能在剧组看到。”高峰说道,人员和器材都自有的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租赁或提前预约,也就没有了超时带来的财务问题,有助于保障现场时间。
![图片]()
但短剧制作方除了要和自己较劲,还得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以及行业本身的风云变幻。
2024 年拍出 40 部短剧的 Journey Entertainment 已经算是北美短剧制作方的头部,但好莱坞的 Rolling Stone(滚石 https://www.rollingstone.com/)一个月能拍 30 部横屏短剧,在 Amazon、YouTube 上线,本土影视工业体系的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抵消。
“算它一部(短剧)40 万美金,一个月就是一千多万美金,一年是 2 个多亿的制作费用。”高峰认为 Journey Entertainment 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更长的路要走。
![图片]()
可以说,这是短剧行业烧钱培育市场的阶段,就像网约车“百团大战”那会儿,最后烧出了滴滴这么个独角兽。所以,海外短剧也逐渐不再是完全的“草根游戏”,世界各地的资本开始看见短剧行业的整个链条——前期携平台入局,现在也触及到了制作方资源,比如把投资头部制作公司作为进入短剧行业的“快速通道”。
猫酱影视基金 (CatJam Film Fund)创始人庄珩曾经在接受“娱乐资本论”的采访中表示,他们更关注项目的爆款潜质,可以通过对投、招承制等方式展开合作,但不会自己做平台,“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制作方也能够逐渐感受到资本的更多关注。
高峰透露,目前在接触他们的资本不只有中国资本,还有美国、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的资本。从他的角度出发,他还是比较希望合作资本的控制人是中国人,文化背景相同能够带来更高的沟通效率。
但客观来说,现阶段更大范围的资本态度依然以观望为主,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前文提及的行业盘子没有真正做大起来,投资神话和现实财报的对比足以让资本冷静。
尽管现在的短剧出海像是个捡钱的路子,可一旦到了跟资本走上谈判桌的时候,相关方要实打实地拿出财务数据来说话。“遮羞布”被一下子扯落,资本望而生怯,因为很多平台还在持续投入阶段,一部两部的爆款并不能解决资金链问题,只是平台不断测试行业与观众的成功案例。
所以,2025 年对于短剧玩家入局门槛的要求会更高,成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
2024 年 11 月 30 日,昆仑万维宣布将拿出 5 亿美元投资 1000 部海外本土短剧。在此之前,昆仑万维曾在二级市场再次增持映客。根据财中社报道,11 月 15 日,昆仑万维全资子公司 Kunlun Group Limited 在场内以每股均价 1.3697 港元增持映宇宙 500 万股,涉资约 684.85 万港元。
早在去年 3 月,映宇宙也公布过公司的短剧业务情况,分别向北美和东南亚市场推出的两款短剧 APP“Redshort”和“Reelbox”吸引到一大批海外用户群体。2023 年,其短剧业务板块营收达 9.6 亿元,贡献了公司 14% 的收入。
显然,头部玩家还在加大投入,家底不够厚根本玩不起。
“如果融了 500 万美金就跳进来,我觉得 2023 年底可以,2025 年资金链玩不动,500 万美金可能就是某些平台一个月烧出来的投流钱,甚至都不够,所以我认为 2025 年平台方的进场门槛很高。”
高峰总结了 2025 年入局短剧行业的三件套:版权,钱,制作资源。这也意味着,制作方的产能和内容质量如果跟不上就会陷入被动。
因此,进入资本层面去做融资或许将成为 2025 年的一个新趋势。就像十三年前的网约车混战,资本涌入只为押注下一个“滴滴”,后者要跑出来就需要有烧钱的资格和底气。
短剧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海外短剧平台方竞争白热化,制作方也被卷入市场漩涡。
高峰明显感受到行业再一次加速,“去年是一部一部下单,今年都是十部二十部下单。”
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许有三四十家以北美市场为主的平台方在给项目,却并没有三四十家北美短剧制作方能够承接。
肉多狼少的局面经过一年的发展,没有减缓反而加剧,限制了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天花板:短剧项目拍不过来,整个行业盘子就喂不大,跑出现象级爆款短剧的概率小,相关方就很难挣到钱。
去年 5 月份,中文在线的财报显示,2023 年枫叶互动的营收同比增长 87% 至 6.86 亿元,净利润 24.42 万元,单位还是人民币,属实算不上外界传言的“暴利”。
同时,不少海外巨头正在尝试入局,需求量进一步激增。比如,韩国娱乐经济公司巨头之一的“YG 娱乐”,也正在向北美制作公司伸出橄榄枝。高峰打开自己的工作邮箱,里面躺着的合作邮件发送人并不限于中国和北美的公司,还有来自德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的公司。
![图片]()
但与平台方形成对比的是,制作方的规模并没有完全跟上。
除了资金压力的影响,还与大部分项目握在华裔手里有关。高峰估计这个比例高达 70%-80%,“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外籍团队下场拍摄,整个行业的体量上不去。”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参与短剧创作的人群丰富度不够。
缺乏新鲜人才的刺激,平台之间互相抄作业,进而导致了题材没有突破,版权难题泛滥——把 A 平台爆款剧的前三分之一,加上 B 平台爆款剧中间的三分之一,再加上 C 平台爆款剧的后三分之一,就可以拼凑出一部“新剧”,制作方只是代工厂。
此外,文化背景差异也让项目沟通路径不完全顺畅,影响了外籍团队参与积极性的不仅仅是创作理念,还有合作的缝隙。
面对制作方的报价,不少出海的短剧平台第一反应依然是中国式抹零砍价,默认制作成本中包含了利润的水分。
实际上,在美国拍戏更像是做数学题,不同职位的人工成本有固定的标准:
每个州都有基本的法定时薪要求,比如纽约法定时薪不能低于 16 美元,影视行业用人的最低日薪为 300 美元。一个剧组按照 25 个人算,主创日薪普遍在 600-1000 美元,一天的人工成本约为一万美元,加上约 5000 的演员日薪,吃住行以及器材、场地、服化道的费用,拍一天就是 2 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如果一个剧拍 9 天,成本在 18 万(美元)左右很正常。如果遇到宴会厅戏,婚礼戏等大场面,可能还不止这个预算。”高峰表示,北美制作公司的报价也相对透明,一般会直接在总成本上加 10%、15% 或 18% 不等的利润作为报价。
也就是说,假设项目成本是 18 万美元,需要 10% 的利润即 18000 美元,那么制作公司报给平台方的价格约为 198000 美元。而平台方下意识的抹零砍价将会挤压制作方预期的利润。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润,部分制作公司会把办公室打印纸的成本也算进去,这次轮到甲方不能理解了。但掰开揉碎看,如果一份剧本由 90 页单页组成,一个剧组得发十份剧本,900 页的打印成本(打印纸 20,油墨盒 80)需要 100 美元左右,算在甲方的预算里似乎也没毛病。
![图片]()
踏进这些市场泥坑里,海外短剧制作方们在高高溅起的泥点里开始探索突围方向。
高峰认为,剧本是短剧火与不火的关键钥匙,能占到 60% 到 70% 的分量,“我觉得行业发展真的不是用钱去砸的,是用好的内容去吸引观众不断入场,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行业才能火起来。而且海外市场的玩法一定要注重版权,互相之间抄来抄去只是自相残杀,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
说白了,行业要发展还得扎扎实实地回到内容环节:先找到能做本土内容的人,再去由 TA 去生产更符合海外本土用户口味的短剧内容。
这就要求短剧相关方深入挖掘海外本土的人才。
以编剧为例,美国本土的独立编剧或美国编剧工会都可以是目标人才库,培育出同时满足本土化和高专业度的人才,才有机会提高爆款率。因为真正的本土化不是改角色名字,是连对白节奏都要符合美国人刷 TikTok 的呼吸感。
此外,题材创新也依然是突围的必要法则,只是一味翻拍同一类型剧,平台就成了内容行业的播放器,制作方也沦为了同质化流水线。
杀手锏藏在细分赛道,就像美国公司一样,迪士尼,派拉蒙等影业都有自己的细分赛道。放到短剧上,单论内容的大类,男频短剧的市场就亟待开发。
海外并非没有成功的男频剧集,比如美剧《黄石公园》《浴血黑帮》等都是高分案例。这也充分说明了,男频短剧在北美市场是有潜力的,当前缺位的原因又指向了人才的匮乏。
![图片]()
综上所述,2025 年或许来到了海外短剧行业的一个幸存临界点,不是拼谁飞得高,而是拼谁摔不死,好内容是穿越这个周期的门票,“基建狂魔”是种子选手。
高峰认为,在已经度过从 0 到 1 破冰过程的海外短剧行业,2025 年前后的三年大概率都是平台方烧钱买量、买口碑、买用户、买市场的阶段,“行业一定有未来,但每一个行业从 1 到 5 的过程非常艰难,我觉得被资本关注和追逐是 2025 年的主要任务。”
提前预判让 Journey Entertainment 不止一次占据先机,上至创业开始就按照上市公司财税要求做的财务税收系统、公司股权架构、公司管理系统,下至公司的制片流程、仓库器材、车队建设,打好基建大概是华人团队潜意识的烙印。
资本的邀请函依然在持续向短剧制作方发放,这也意味着市场筛选已经开始。高峰挂断电话后,又投入了新的思考,这家熬过垫资危机、建立起基建护城河的短剧制作公司,又一次打起精神,迎接另一场可能不在聚光灯下的挑战,这正是幸存者的核心突围逻辑。
![]()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Lia | 微信:baijing018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长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