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129年,6名刺客闯入宋高宗寝宫。宋高宗情急之下大喊:“美人救我!”15岁的少女一身戎装挺身而出,后来被封为皇后

鱼羊史记  · 历史  · 3 天前

正文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建炎三年的临安城,夜雨敲打着皇宫的琉璃瓦。


宋高宗赵构在龙榻上辗转反侧,忽然听见殿外传来几声闷响。


他猛地坐起身,只见六道黑影破窗而入,寒光闪闪的刀刃直取咽喉!


"美人救我!"赵构本能地喊出这句话时,一道绯色身影已从屏风后闪出。


十五岁的吴芍芬手持双刀,衣袂翻飞间,刺客的鲜血溅在描金屏风上,像极了她家乡的芍药花开。


当最后一名刺客倒地,赵构才发现自己的手还在发抖。


他望着眼前这个娇小却英气逼人的少女,月光为她镀上一层银边。


"从今日起,"皇帝的声音有些沙哑,"你要日夜不离地守在朕身边。"


吴芍芬收起染血的双刀,单膝跪地时,发间的银铃发出清脆声响。


这个习惯佩戴银铃的少女,原是汴梁城破时被康王府收留的孤女。


谁也想不到,那个在王府后院练剑的小姑娘,如今会成为皇帝的救命恩人。


夜深人静时,赵构常对着北方出神。


吴芍芬知道,他又在思念被金人掳走的发妻邢秉懿。


有一次皇帝醉后喃喃自语:"若邢娘在,定会为朕煮醒酒汤..."


吴芍芬默默退下,片刻后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姜汤。


赵构抬头时,看见月光里少女低垂的睫毛上还沾着厨房的烟灰。


建炎四年的重阳节,韦太后终于从金国归来。


老太太拉着赵构的手老泪纵横:"邢娘她...三年前就..."


话未说完,皇帝已踉跄着倒退三步。


吴芍芬急忙上前搀扶,却被一把推开。


那夜,福宁殿的烛火通宵未灭,吴芍芬抱着剑守在门外,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呜咽声。


次日清晨,吴芍芬端着早膳进去时,发现赵构一夜之间多了许多白发。


她轻轻放下食盒,正要退出,却听见皇帝说:"芍芬,从今日起,你搬来福宁殿偏殿住吧。"


这是她第一次听见皇帝叫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美人"。


绍兴十三年的立春,吴芍芬被册封为皇后。


典礼上,她穿着繁复的礼服险些摔倒,赵构在众目睽睽之下扶住了她的手臂。


有老臣摇头叹息:"这哪像一国之母..."


话音未落,就见新任皇后一个箭步上前,接住了从祭坛坠落的青铜鼎,那鼎足有百余斤重。


深宫岁月里,这位能文能武的皇后创造了无数佳话。


她亲自教导两位养子剑术,在御花园开辟药圃为宫人治病,甚至改良了宫女的服饰,让她们行动更便利。


每逢金国使臣来访,她必戎装佩剑立于皇帝身侧,吓得那些趾高气扬的使者不敢抬头。


淳熙十四年的冬天特别冷。


八十三岁的吴太后(此时已为太后)躺在病榻上,听着窗外小皇帝与宫女堆雪人的笑声。


她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一对银铃,那是当年救驾时戴的。


恍惚间,她仿佛又看见那个雨夜,年轻的皇帝对她说:"你要日夜不离地守在朕身边..."


"官家..."老人轻声唤道,嘴角含着笑,"芍芬这次...要先走一步了..."


当丧钟响彻临安城时,满朝文武才发现,这位历经四朝的传奇女子,早已成为南宋王朝不可或缺的支柱。


她的故事被编成话本,在茶楼酒肆传唱。


说书人总爱这样开场:"话说那建炎年间,有位佩剑的红颜,既能提笔安天下,又可上马定乾坤..."


· 完 ·


/ 推荐阅读 /

那夜,16宫女为何要勒死嘉靖?


野史不敢写,正史不愿记


本期封面图:


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掌史嬷嬷】


点亮,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