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二尖瓣生物瓣膜或瓣膜成形环衰败的治疗金标准为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再次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死亡率往往较高(6.4%~15.3%),主要原因是技术难度和患者自身的相关风险因素。因此,约有一半重度症状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由于手术风险较高而无法进行手术。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即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in-valve replacement, TMViV)和经导管二尖瓣环中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in-ring replacement, TMViR)]的发展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截至目前为止,市面上尚无专门针对外科生物瓣或瓣膜成形环衰败后的经导管瓣膜。因此,原本用于微创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SAPIEN3瓣膜(Edwards Lifesciences, Irvin, CA)是唯一经美国FDA批准的TMViV瓣膜和唯一市售的TMViR瓣膜。
与TMViV相比,TMViR更具挑战性,因为接合区域较短且非圆形,难以实现最佳的瓣膜同轴度。尽管两组手术相关的死亡率均较低(TMViV 1.1%~3.0%vs. TMViR0~1.4%),但TMViV治疗后的技术成功率高于TMViR治疗(TMViV 96.0%~97.0% vs. TMViR 73.0%~88.0%)。两组之间的长期死亡率也存在差异(1年死亡率TMViV 11.3%~12.6% vs. TMViR28.7%)。年龄和是否存在衰败的瓣膜成形环与1年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
TMVR常见并发症包括瓣膜移位、瓣周漏(paravalvular leak, PVL)、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梗阻、瓣膜血栓形成和耐久性未知。由于TMViR中的接合区较短,经导管二尖瓣的移位在TMViR后更常见,导致需要二次瓣膜释放的概率更高(TMViV2.0%~2.8% vs. TMViR 11.1%~13.0%)。
在选择瓣膜尺寸时,综合考虑瓣膜应用程序提供的瓣膜参数、制造商提供的瓣膜内径数据、MDCT评估的衰败生物瓣膜的真实内径以及MDCT和TH EF评估的二尖瓣瓣环结构。为优化锚定并将瓣周漏降至最低,目前建议经导管瓣膜尺寸至少超过原外科瓣膜的真实内径10%。TMVR与再次SMVR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结果相当。然而,当之前放置的外科生物瓣膜内部直径小于22 mm时,容易出现较高的残余压差。与主动脉瓣介入治疗不同,二尖瓣术后患者-瓣膜不匹配如何定义尚无定论,其对结局的影响存在争议。然而,大多数研究报告患者-瓣膜不匹配与较高的二尖瓣压差和TMVR前的收缩期肺动脉压相关。
二尖瓣前叶和前叶下装置都可能导致LVOT梗阻,因此必须使用MDCT和TEE进行全面评估。TMVR将二尖瓣流出道延伸至左心室,称为neo-LVOT,术前MDCT进行虚拟瓣膜植入有助于识别高LVOT梗阻风险患者。
对于TMViV,建议将经导管瓣膜与外科瓣膜袖带的底部对齐。对于TMViR,建议把成型环定位在介入瓣膜中间位置。TEE和DSA透视检查均用于确定瓣膜位置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后扩张(即确保THV呈“喇叭形”或“锥形”)。
对于术前评估预判有较大neo-LVOT梗阻风险的TMVR患者,还可以选择LAMPOON技术来降低梗阻风险。所谓的LAMPOON(故意撕裂二尖瓣前叶以防止LVOT梗阻)手术是一种经导管技术,通常可以在TMVR手术的同时完成该操作。进行LAMPOON时,需逆主动脉方向将导管放置在主动脉瓣上,其尖端紧靠二尖瓣前叶的底部,并将带电导线穿过瓣叶底部进入左心房。然后将导丝头端与第二根逆行性主动脉导管套住,该导管的头端穿过二尖瓣,在前叶周围形成一个环。回路用Bovie电流通电,然后回撤导管和导丝回路,沿长轴方向“切割”二尖瓣前叶。随后的TMVR扩大了前瓣叶中的狭缝,使左心室血流在收缩期畅通无阻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