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明也是轻盈的时节

FT中文网  · 商业  · 3 天前

正文


郑静:除了追思和缅怀,清明也是气清景明、万物萌生的日子,是春日里一段最好的时光。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郑静




小心翼翼地过了这么多个清明,终于能放下思想包袱,用些轻盈的语句来说说这个节气了。气清景明,万物萌生的季节,因为一句“欲断魂”而悲伤了太久。踏青、赏春,一切欢娱都要躲在哀思之后谨小慎微地进行着。其实,追思只是清明的一部分,不负春光才是它的全部,过去是,未来是,现在也一直是。


我们称清明为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承担着双份职责,是节气也是节日。它原是和惊蛰、春分一样,作为一个时间结点,标识着春天的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就像闹钟一样,给人们一个提醒,好好安排日子。不同的节气,安置不同的事情,一年四季的生活因为这个顺序,而变得有条不紊。年轻人凭着记忆操持着日常,老一辈的经验就是她们的生活指南,遵循不会出错。能将一切顺利地过度下去,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成功。平凡的世界,也有自己的规则,节气就是生活的说明书,读懂它也是一种智慧。


也说不清是哪位先人一拍脑袋,把寒食节和清明合并了同类项,清明的氛围就开始有了变化。原本寒食节的仪式规矩,统统让清明承担了,祭祖扫墓成了清明的首要习俗,而且愈演愈烈,在很长一段时期变得只剩下忧伤和雨纷纷。若是这时节,和人说声“清明节快乐”,能不好就会招人白眼,这天似乎是和快乐绝缘的。


有史学家翻遍故纸堆,推论这一举措是唐朝形成的,而且是在唐玄宗时候将祭祀先祖规定为寒食节的习俗。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唐朝皇帝,一边为爱妃写着《霓裳羽衣曲》,一边隆重地追思李家先祖,梨花纷飞的日子真是好不热闹。再荒诞的君主也不会去驳斥孝道的习俗,于是这习俗就这么延续下去,到了李家后代帝王,甚至是之后的宋明清,都隆重地推行,将清明的假期从一天延长到五天,最长的时候是连放七日。


七天长假恰是桃李笑,“渡头翠柳艳明眉”的日子,总不能日日追思,加上官家禁火,官员和民众都吃冷食。主妇能名正言顺地不在厨房忙活,那省出的时光,自然要踏青出游不负春光。于是活动就接踵而来,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还有荡秋千,就成了清明假期里的好选择。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依托宋代为故事背景,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就在一场又一场马球比赛中确认了彼此。球场上切磋的不仅仅是马球技艺,更是彼此的心性,找一个实力相当的彼此,谈一场实力相当的爱情,才能有着天长地久的日子。到今天,这部电视剧依旧被翻来倒去地作为讲习宋朝生活的案例。


打马球对体力和技艺要求颇高,秋千就好轻松很多。《开元天宝遗事》一书里记载着,打秋千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宫廷寒食娱乐,玄宗称它为“半仙戏”。这《开元天宝遗事》是五代时期王仁裕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这位仁兄年少时书读得乱七八糟,一直到25岁才时候收拾心思发奋苦读。他错过了大唐的辉煌时期,但对个盛世极为向往,他收集民间轶事,写成这部书。书里记载了宫里如何过七夕,如何过清明,甚至还写了杨贵妃吸花露的轶事,杨国忠如何奢靡,将各种正史和八卦搅碎了揉在一起。不过从古到今,人们对八股的好奇心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据说司马光写《史记》的时候,还采用了书中一些对于杨国忠的描述,可见这位老夫子,也没少研读。


《红楼梦》里宝玉那句“秋千架上春衫薄”,唱出了女儿家的心头乐事。清代画家陈枚绘制了一本《月曼清游图》图册,里面描绘了宫廷中嫔妃们的生活场景,每月一幅,并配以诗文。这本绢本设色画册,共12开,每开纵37厘米,横31.8厘米,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有一开画的就是荡秋千。画面中一女子站在红色秋千架上,荡得裙角飞扬,同伴们在一起聊天等候,这时候似乎彼此都忘了勾心斗角。桃红柳绿,春风拂面的日子,君王恩宠暂且放在一边,青春和欢乐才是最好的心灵抚慰。青春易去,如春天里的花一样,稍纵即逝,唯有珍惜才好。


也就因为是短暂,所以无论旧规矩如何束缚着,大家还是努力珍惜着清明节气,在春日里寻找欢娱。既然这天规矩是要追思,那就把很多事情提前一些,把欢乐分散。清明很多时候指的不仅是这一天,而是春日的一段时节,一段最好的时节。


过了农历二月二,龙刚抬起头,上海南京东路上的沈大成和南京西路的王家沙门口都开始排起长队,两家老字号不约而同地贴出招牌,“青团上市了!”。青团,是江南清明时间的特供点心,青绿色的糯米团子里包裹着各种馅料,非常符合春日的感觉。它是江南人日常的糕团点心,也常被用做扫墓祭奠时的供品,所以到了清明前后总是供不应求。


早先青团里的青色是用麦青汁染的,吃起来有股特有的清香,里面最常见的是包裹着豆沙馅,甜糯,加上田头的清香,这就是上海人记忆里的春天味道。后来工艺精进,馅料口味丰富起来,王家沙的松仁马兰头青团先让人耳目一新,又甜又咸融在一起,这种特有的味道是上海人欢喜的。接着隔壁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推出了咸蛋黄肉松青团,一下子成了最早的网红产品。至今每到春天,还是会想起那时候火爆的盛况。杏花楼本是家粤菜馆子,他们家每年最红火的日子是在中秋节,那个印着嫦娥奔月的月饼盒子就是他们家的金字招牌。没想到杏花楼的师傅也抢占了春日的商机,把广式月饼里的咸蛋黄包进了青团里,一下子让口味刁钻的上海人也买账了。势头最旺的时候,一盒六只装的咸蛋黄青团在黄牛那里要卖300块,最高时候甚至500元一盒也有人抢。这一说,一晃快十年过去了,除了杏花楼,每家糕团店都有咸蛋黄口味的。老字号们还在努力推新,腌笃鲜、黑松露,反正外面流行什么,就努力地裹进青团里,商家也想让这春天更有商机。


商家推新品,喜欢尝鲜的客人也多少会捧场,一边试试限量的新品,一边继续爱着最传统的味道。那些密封在包装袋里的青团保质期长,但口感有了变化,吃起来更像日式和果子。要想吃到口感更好清香味道更浓郁的,还得去店家排队,老老实实地得等上半小时。手作的青团不规整,但颜色碧绿,吃起来更有咬劲,只是它保鲜期太短暂,多放一个晚上就会变硬,一切都不再那么美味。青团和春天一样,等不了多久,不是它没有耐心,而是本身如此。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改变保质期的。


明前的龙井年年贵出天价,过了清明,顶多到谷雨,这价格就开始平稳。明前的螺蛳赛大鹅,肥美,过了清明吃客就开始嫌弃,螺蛳渐渐产子,肉老味逊色。还有刀鱼、河蚌、白米虾,清明就像是一个开关,一但触及到,一切都变了身价。


金贵的其实不关是食材本身,而是那段时间和心境。江南的倒春寒厉害,清明前的大半个月时不时会阴雨连绵,看花看景,采买春菜都变得要见缝插针,趁着短暂的晴天抓紧时间。否则一夜春雨,第二天没了小巷,也听不见杏花的叫卖声,早已是花落知不少了。所以在清明前要把一年的念想都一一实现,确实忙碌。


江鲜价高在于量少,而明前的那些芽菜更是因为它们总是长得太快。草头、荠菜、枸杞芽,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个价。就算每晚的餐桌上都安排上,但一圈走下来,这春菜也开始变得茁壮了。好胜的江南人,做人做事要出人头地,口味上也喜欢掐尖。春日里的那些芽苗最水灵最鲜嫩,它们不争不抢,一夜春雨一层绿,倒是看着食客们忙着争抢,清明前分秒必争,争得春光也是给自己一年的光景争的一个好开端。业绩、红利,一切都越来越难,努力一下上春山,看春花,吃春菜,还是可以赶上的。做人是开心就好,但这开心也需要一件一件事情累积而来,明前的那份新绿就是一份可以采撷的开心。


采撷开心,获得情绪价值,和在菜场里忙碌挑选的中年人比起来,年轻人们在这个春天开辟了新的天地。社交平台上问一句“去挖野菜么?”,立刻会有人回应,这个梗也是已经转了十八个弯。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本是京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叫做《红鬃烈马》,里面有段《武家坡》最为出彩。年轻人知晓它却是通过电视剧,剧里王宝钏一样守寒窑十八年,靠挖野菜度日,苦苦等着薛平贵。年轻人看不过,为女主人公鸣不平,于是这“挖野菜”成了恋爱脑的代名词。可没想到峰回路转,如今再说挖野菜,成了相亲的暗语。在他们看来,能分享一个挖野菜秘密基地的都是亲人,在过程中边挖野菜可以边看出对方的品性,一言一行要比喝咖啡吃西餐更真切。


一下午野菜挖下来,好就继续一起包馄饨拌豆干;不好,那就一别两宽,成本可控而且还去看了春光。要知道,青春和清明,都是这不可辜负的大好春光,得珍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摄影:Aimee Giles

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往期精选

春天的美味会迅速过期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