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年度图书之二:改善情绪的方法

曹将  · PPT  · 3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 25 个心理学原理》的读书笔记,主要总结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10个心理学原理,包括眼见不一定为实、日常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形象对他人的影响、整洁环境与情绪稳定的关系、情绪是如何被解读出来的、意志力的本质、目标与当下的选择、行为对思想的影响、从众的策略以及大家都假装自己懂了的心理现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眼见不一定为实。

通过多个例子说明了我们的认知常被外界因素误导,大脑会不自觉地欺骗我们。

关键观点2: 日常稳定,你的情绪才有价值。

情绪稳定对于个人和他人的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情绪来判断事物。

关键观点3: 形象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

形象在他人对你的评价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关键观点4: 整洁的环境可以帮助情绪稳定。

一个整洁的环境对于个人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神经连接来解释这一现象。

关键观点5: 情绪是被解读出来的。

人们如何解读身体感受和外界刺激,从而产生情绪反应。

关键观点6: 意志力的本质是选择。

意志力是如何在面对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快乐之间做出选择的能力。

关键观点7: 面向未来,我们会设计高大上的目标;面向当下,我们会及时行乐。

如何在目标与现实之间做出平衡,以及如何设定和实现目标。

关键观点8: 我们的行为会改变思想。

行为对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行为来改变观点或观念。

关键观点9: 从众是一种融入的策略。

从众现象的解释,以及人们为何会采取从众行为来融入某个群体或场景。

关键观点10: 大家都假装自己懂了。

人们在某些场合可能会假装自己理解了或懂得更多,即便他们实际上并不理解。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为什么大象不听话:人类行为背后的 25 个心理学原理》的读书笔记。


一共 10 条,其中很多都跟情绪管理有关。


01 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们先玩一个游戏。


下图中 A 和 B 的颜色是否一样?



乍一看,一定不同啊!但当我把这两个图截出来后,又发现,两者完全一样:



你也可以试试,原因是:

当你看到这张图时,大脑在一瞬间就识别出画面上的物体是国际象棋棋盘。而你知道棋盘是黑白方块交替的。


B 方块被暗方块包围,所以它是亮的。


之所以看起来比其他亮方块暗一点,是因为它处在圆柱体的阴影里。所以在一瞬间,大脑综合以上这些信息,就把 B 方块识别成了一个处在阴影里的亮方块。


而 A 方块被亮方块包围,于是大脑就把 A 方块识别成了“暗方块”。


所以毫无疑问 A 比 B 暗。


所以说,我们的大脑经常不自觉会欺骗我们。比如:


· 玩游戏时因多巴胺分泌旺盛,2 小时体验感像 30 分钟;而等地铁时因过分焦虑,5 分钟却感觉像半小时。

· 和亲友争论「你说过 XXX 」,对方却坚称没说过——可能只是你的大脑根据对方性格「脑补」了对话,并误存为真实记忆。

· 若先用冷水洗手,再调至温水,会感觉水「异常烫」;反之则感觉「异常冷」。大脑通过对比差值判断温度,而非绝对数值。

· 突然觉得眼前场景「曾经发生过」,其实是大脑海马体偶然将新信息误标为「已存储记忆」,触发虚假熟悉感。


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02 日常稳定,你的情绪才有价值。


以前一个领导分享过她的管理方法。


她说,日常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这样,当他人真正做错事后,你的情绪变化才能让对方引起重视。


如果你喜怒无常,对方感知不到你是不是因为这件事生气,以及你到底生多大的气,那情绪的作用就失效了。


在书里,作者提到:


情绪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了两种关键信息:目标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利益和危害是大还是小。


情绪可以是一种工具;工具要起效,就要让情绪能被识别;识别要发生,就需要让它与往常不一样——所以,日常要保持情绪稳定。


03 形象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


职场形象到底重不重要?很多人会说,不重要,毕竟我出卖的只是自己的能力。


但如果换个问题:形象重不重要?


好像这时候答案就容易统一了:重要。比如:


· 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很少有男生会穿一件汗衫。
· 要去做一场演讲,大多数人都会好好捯饬一下自己。
· 去市中心的商场买衣服,还是会打扮一下,比不上潮人,但也不能太拉跨。


形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情绪评价上:


其实我们无论看到什么事物,或多或少都对它有一个要么正、要么负的情绪评价。


看到好看的异性,我们就容易开心;看到脏的东西,我们就会不自觉逃避。


人之常情。


04 整洁的环境可以帮助情绪稳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


前一天晚上和朋友吃饭喝酒到 23 点,他人走后你也懒得收拾,桌上都是外卖盒,地上也留下了各种油渍,沙发上则躺着你随手扔掉的衣服和袜子。


即使你睡了一个好觉,但起床后看到客厅凌乱的画面,不自觉就会感觉烦躁。


从神经连接的角度来看,一个外部刺激通常并不会只激活大脑里的感觉皮层,而总是会在激活感觉皮层的同时,激活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脑区。


说实话,看完这一段后,我马上开始收拾家里的各种物件。当一切井然有序后,自己瞬间有种安定感。


稳定的内核需要整齐的外界。


05 情绪是被解读出来的。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舆情分析。在查阅文献时,看到一个有趣的事:


  1. 如果一个明星出了负面舆情,路人一般会愤怒,甚至是指责。
  2. 但是,他的粉丝一定会站出来,对明星表现出呵护,同时四处解释他多么不容易。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背后的情感投入程度。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投入了很多情感时,就会不自觉将对方的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没有多少投入,就更容易归因于这人身上。


我们的很多情绪,不是自然而然出现,而是解读出来的。


心理学家把我们对生理感受进行解读这个过程叫作建构(construct)。


情绪是被建构出来的。身体感受本身没有那么多的类型,但是对身体感受的建构方式却无穷无尽。


这就是为什么情绪类型多种多样,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世界上有多少种情绪。


类似的,一个重要的项目摆在面前,有的人认为这是剥削,于是感觉恐慌,选择逃避;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年终总结或竞聘时就有了证明能力的论据,于是很激动,选择争取。


所以,我们的情绪,来自于我们对这件事的解读。


06 意志力的本质是选择。


什么叫做意志力?


是坚持跑步 100 天,是坚持阅读 1 年,是坚持写日记 10 年。


这些肯定都是。


而更本质的,是选择。


意志力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对“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快乐”这两个情绪选项的取舍,是一个基于情绪线索的决策问题。


我们跑步,放弃了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们阅读,放弃了出门跟朋友逛街;我们写日记,放弃了睡前看会小说。


而选择就一定要有标准。


比如两款手机,我们会看看「颜值」、「参数」、「周围有多少人在用」,最后在大脑里隐约计算个综合得分,于是做出选择。


类似的,那些意志力强的人,普遍有个标准就是「未来的收益」。


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于当下很爽,对于未来没太多价值。跑步就不同了,身体越来越健康,身材也越来越匀称,怎么看怎么都更值得。


但是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依然做不到。这其实是习惯养成的问题。


比如我以前尝试过去健身房,但感觉又贵,又费时;后来选择了爬楼梯,但楼梯间空气不好,每次体验很糟;现在则选择了「超慢跑」(类似于原地跑),回到家里,甚至不用换衣服,穿着拖鞋就能启动。


当一件事简单到随时都可以开始,那这件事就容易坚持下去。


07 面向未来,我们会设计高大上的目标;面向当下,我们会及时行乐。


2025 年,你给自己制定了什么目标?


有的人要读 100 本书,有的人要学习一个新技能,有的人要开始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


这些目标美好到自己的身体都发着光。


但是,回到每个当下,还是刷刷小红书更舒服,还是看看抖音更有趣。


这不是你我的问题,我们都这样。


英国利兹大学的丹尼尔·里德(Daniel Read)等人做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招来一批受试者,让他们从一堆商业片和艺术片里选出三部来观看。在他们选出三部影片后,研究人员又要求他们从中选出一部立即观看,然后选出一部在两天后观看,最后一部则留在四天后看。


结果是这样的:首先,大部分人选出的影片中包含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这说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只有 44% 的观众选择在第一天观看这部深刻但比较费脑的电影,大部分受试者在第一天还是选择看《西雅图未眠夜》这种轻松一点的娱乐片。


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强制每个人将目标拆解到季度、月度。否则,目标就只是发着光的海市蜃楼。


08 我们的行为会改变思想。


前几天我买了一个微波炉置物架。收到货并组装完成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它太高了,厨房台面根本放不下。


当时我有一种挫败感:买之前忘了量尺寸了。


而且拿到手后也没有马上去对照,而是直接拆开,现在也退不了货。


怎么办?


我看晾衣服的地方有个空间,可以放下,而且它好像还可以拿来放衣架。


于是我就把它摆在那,好像自己还挺聪明的。


书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我们的观点有时会被行为绑架。这是一种反直觉的状况:我们通常总是认为思想指导行为,但实际上,思想反而经常会被行为改变。


类似的,你有没有发现,当早上跟一个人微笑问声「好」后,就会感觉跟他更亲近一些。


09 从众是一种融入的策略。


每次组织培训项目(特别是全国各地同事聚集一起的培训),在发完通知后,会接到很多咨询。你猜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课程的内容,不是老师的资料,不是作业安排,而是:穿什么。


刚开始我也困惑,为什么大家的关注点会是这个。后来逐渐理解了:进入一个新环境,我们总是怕自己融入不了,而保持一致性的服装可以让大家更舒适。


书里的解释很到位:


如果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步调一致,我们就更容易被其他人接纳为“自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这对我们的生存非常重要。


我们甘当复读机的第二个原因是:从众其实是一个学习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不了解在一个场景里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什么。


于是我们只好复刻别人的行为,从别人的行为中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


10 大家都假装自己懂了。


有一次内部有个培训会,一位同事分享了薪酬设计的逻辑。里面有很多公式,我听得云里雾里。转眼看看其他同事,要么点头表示认同,要么做了结构清晰的笔记。


课程结束时,老师问大家有没有问题。我本来想举手,但看其他人都一脸胸有成竹的模样,于是默默地把手放下了。


完了,我没有跟上。


结束后,大家回到了办公位。我赶紧去找他们询问一些不懂的地方,没想到,他们说:也没听懂。


我当时就愣住了:你们刚刚的表情不是这样的啊!


他们说:也就是表情而已,内心可慌了。


书里也有类似的表述:

课堂上,老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说:“大家都懂了吗?没懂的同学请举手提问。”


只要开头几秒钟里没有人举手,就不会再有人举手了,哪怕大家其实都没听懂。


因为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听懂了,觉得自己举手就成了异类。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那个没听懂的少数派,这正是人众无知。


所以说,很多时候不要自卑,其他人大概率跟你一样。


小结


最后,依旧来个小结:


1.眼见不一定为实。
2.日常稳定,你的情绪才有价值。
3.形象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
4.整洁的环境可以帮助情绪稳定。
5.情绪是被解读出来的。
6.意志力的本质是选择。
7.面向未来,我们会设计高大上的目标;面向当下,我们会及时行乐。
8.我们的行为会改变思想。
9.从众是一种融入的策略。
10.大家都假装自己懂了。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344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