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杭州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雏鹰”企业工作向社会各界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摄/杜逸航
一直以来,杭州市科技局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2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两个目标、两大工程、六个突破)为抓手,全力强改革、破难题,打基础、补短板,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介绍,2023年,杭州全社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3.92%,连续3年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14位,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今年以来,杭州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持续提升,1-10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682.5亿元,同比增长3.2%,1-11月,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249亿元,均居全省第一。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88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72.33%,创历年新高。
2023年底,杭州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多措并举,持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近年来,杭州市科技局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积极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3年底,杭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62家,总量持续保持全国城市第5位,2024年,预计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以上。全市共认定省科技小巨人7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34家,均居全省首位。制定新一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4条科技创新政策,配套出台研发类科技保险补助、企业研发总部奖励等操作细则,累计下达科技惠企资金16.2亿元。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市重点科研项目遴选机制和组织模式,紧扣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23项,牵头组织实施国省重点研发项目246项,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103项,推荐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91项。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占全省的2/3,实现国产替代35项。
三是打造企业研发机构创新矩阵。持续深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创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发中心与市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能级提升。截至目前,杭州拥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9家,省企业研究院69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2234家,市企业研发中心4266家。
四是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着力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园(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科技大脑+天堂e创”数字化平台,夯实“热带雨林式”孵化土壤。目前,杭州已培育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613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达65家,连续12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孵化空间面积超6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万家,直接带动就业超18万人。
五是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近年来,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杭州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发现-应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培育壮大”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培育机制。杭州市科技局最新印发的《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未来产业导向。明确“新雏鹰”企业的产品(服务)所属产业领域须为我省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突出培育扶持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企业。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聚焦未来产业硬科技企业培育,加速推进“新雏鹰”企业培育计划,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为加强科技企业源头培育,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市科技局制定了《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9月9日正式印发。
据杭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介绍,《管理办法》围绕主要目标、认定条件、申报程序、支持政策、日常管理、附则等6个部分提出具体政策条款。《管理办法》主要体现了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突出未来产业导向;二是强化梯队培育机制;三是发挥选种育种作用。
培育“新雏鹰”企业可以有效促进杭州未来产业发展,请问对新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具体有哪些政策支持?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峥:杭州对“新雏鹰”企业的支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定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单个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
二是研发支持。“新雏鹰”企业可纳入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覆盖范围,按其年研发投入总量或增量给予分档分类支持,单个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
三是科技保险。支持“新雏鹰”企业购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类科技保险,按不超过年度实际保费的50%给予保费补助,单个企业最高50万元。
四是活动支撑。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向“新雏鹰”企业开放共享,在我们杭州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平台上,也可以免费下载科技文献资源。另外,还会组织举办“新雏鹰”企业训练营,搭建多元化交流服务平台。
杭州计划到2027年培育300家“新雏鹰”企业,请问在“新雏鹰”企业的认定条件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管理办法》对“新雏鹰”企业有严格认定标准。
第一,“新雏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属于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
第二,本《管理办法》中的“新雏鹰”企业,与2020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杭科高〔2020〕71号)中的“雏鹰企业”非延续关系,两者无直接关联。
第三,申报企业必须是在有效期内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企业上年度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20%,且研发费用占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10%等。
第四,企业获得核心知识产权方式为自主研发,包括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杭州计划培育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和之前的各类科技企业互相补充,请问,市科技局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新雏鹰”企业,和之前的各类企业有所不同,体现差异化发展,我们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举措:
一是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根据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成长体系,实现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打造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开展“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动,提升国高企发展质量,助推科技企业快成长、上规模。
二是支持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杭州市的五大产业生态圈,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原创性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开展5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费用、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行动。发挥科技企业出题者作用,鼓励“场景+攻关”“订单+攻关”等模式,围绕重大任务开展协同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打造“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双创服务模式。鼓励孵化“飞地”建设,支持西部县(市)创办孵化载体,在主城区设立“科创飞地”“共富飞地”等,推动形成全覆盖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格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开展垂直孵化,扩大孵化载体建设覆盖面,促进更多成果在杭州落地转化。
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是近年来杭州重点工作之一,此次“新雏鹰”政策的出台也能更好深化杭州的成果转移转化建设。请问,下一步市科技局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作用?
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近年来,杭州紧紧围绕“两个争创”,积极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更大力度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补助强度,我们积极做好这些黄金政策的落实兑现,发挥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或项目为牵引,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或关键环节主导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2024年,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为在杭企业和高校院所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23项,组织实施国省重点研发项目246项。
三是深化产学研创新协作。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今年,杭州重点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机制,已启动西湖区环紫金港、滨江区环大装置、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钱塘区环大学城等四个创新生态圈建设,明年继续迭代升级,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资料/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科技局
编辑/焦秋利、陈栋
责编/张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