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里,我发现很多人都会聊到一个共同话题:
觉得自己活得平庸,却又不甘心。
他们曾是有冲劲的年轻人,但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活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标准品”。
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而别人的事业却越走越宽阔;
不断懊悔过去:缺乏勇气、错过了机会、做错了选择;
想要做点改变、却感觉心力不够,周围到处都是限制……
于是,不少人因此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有些抑郁的状态当中。
而在这些相似的困境里,阻碍人越过越好的,往往是两种限制性信念:
1.规则是不可打破的
2.失败是可怕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处在「一事无成」的困境里,如何才能一点点破局?
要遵守规则
但也要有“违规”的勇气
同事阿然30岁了,因为事业发展受阻,她选择飞国外读商科硕士。
她发现这里的人对她最大的冲击是:
教授们会很精准地给学生设定规则,但学生也会依照自己的意志,突破规则。
不过,这里所谓的突破规则,不是说上课迟到、作业抄袭;
而是在关键时刻,不拘泥于别人给你制定的规则,并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得与失。
对于像阿然这样的商科学生来说,如果想找份好工作,实习经历很重要;
而大家想去的目标企业每年会有一个窗口期招募实习生,所有人都特别重视这个机会。
但阿然发现,这家企业的面试安排竟然跟学校必修课考试冲突了。
这种情况下,她只好难过地放弃申请。
但没想到,之后几天,她惊讶地发现——
班上有很多同学为了参加企业面试,选择放弃了这门必修课考试。
她问那些同学为什么敢放弃,得到的回应是:
他们放弃考试,是因为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面试更重要;
与之相对的,遵守老师设定的规则没那么重要。
而更让她意外的是:
教授发现缺席考试的人太多了,不得已组织多一场补考——
那些逃掉考试的人甚至不需要挂科和重修。
后面发生的事,也让她印象深刻:
这些同学因为拿到了实习机会,毕业之后都比较顺利地入职了自己的目标公司;
而明明硬实力很优秀的她因为放弃了这次实习机会,毕业找工作时一波三折、陷入了半年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一开始她特别愤懑不平:
为什么这些人都不爱守规则的?而不守规则的人居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退一步想,即使被罚重修,也还是实习更加重要。
她很后悔自己是事后才意识到。
想到这里她突然明白了,其实,规则一直都在。
但规则只是告诉你:遵守会怎么样,不遵守会怎么样;
它没有说:“你一定要无条件遵守”。
在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遵守/突破规则的自由,前提是我们有为选择负责的勇气。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依靠一个外在规则来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很乐意按部就班地去做;
于是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发现:
自己每一步路都走对了,却活得越来越同质化。
就像阿然一样,当我们以为自己「走对了」时,其实只是「在别人的要求里」走对了。
小的时候一直努力学习,你做到了;
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你选对了;
在合适的年纪完成人生大事,你也一一实现了……
事事遵守规则,你一定能成为标准好学生;
但在重要的时刻放弃规则,有可能允许你看到既定框架之外、那个有点危险但充满可能性的旷野。
失败不等于平庸
不敢开始才是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生提过一个问题:
语文考试里,古诗词默写只占6分,可不可以放弃它,把时间转移给其他部分?
评论区的过来人,回应都很一致——
你这里丢6分、那里放弃5分,这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到哪才是个头呢?
的确,十几年的考试规则一直告诉我们,获胜的最优策略是:
每个点都要抓、不要偏科,每一个题目都要努力攻克;
丢分就是失败,而纵容就是扩大失败。
由此发展出的一种普遍思维是:
相比于对成功的渴望,一个人更在乎的是对失败的规避。
于是,在这种思维潜移默化下长大的我们,进入社会后容易:
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不确定的事。
因为,如果尝试了但没做好,是对「好学生自我」的一个重大打击。
学校里有很多竞赛,明明一些学生是有潜力的,但他们会担心自己实力不够,推脱着等明年练好了再参加,就此没有下文;
有些人看到了公司的竞聘机会,但觉得自己在部门里没有优势,害怕会丢人,没竞争就先自我否定了。
很多人宁愿错过、也接受不了做错,但人生不是做题目——
失败不等于平庸,不敢尝试才是。
如果对失败和失控的恐惧主导了人的决策行动;
那么这个人会非常在意每一个微观动作是否做好,同时也规避任何不确定带来的失败风险。
而很多有成就的人并没有将失败视作一个打击自尊的结果,而是达成他目标的一个手段。
因为大多数不平凡的成果,它们的必要条件就是失败。
早年我听过《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经历:
一名中年离异的女性,深陷抑郁症,名不见经传,想要出版的小说题材又未经市场检验;
在被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接受前,她被12家出版社无情拒绝。
同样的,中国作家刘慈欣在写出《三体》前也写了很多少有反响的中短篇小说,他的投稿也遭到多次拒绝。
如果我们纵观作家们的生涯——
接连失败似乎是他们的共同经历,而一击必中的天才反而才是少数。
看似是划破天际的成功,其背后一定有大量的试错。
而被拒绝,才是一个作者的必修课。
同样的,我在生活中也亲眼见过因为大量试错,而不断成长的故事。
有一次我担任了公司中级干部的选拔面试官,一名入职半年的员工述职之后,我给了她一个压力提问:
你才来公司半年,你的对手都是3年以上的经验,你知道你能拿到晋升的机会其实不高吗?
她说自己很清楚这次竞聘她会失败,但认为失败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来了这里,看到别人是怎么样的,她才能看到工龄以外的进步空间。
很多时候,不参与、不在场,确实能够避免失败,也同时也避免了跨越失败这条通道之后所能获得的成长。
这次竞聘中,她不出意外地落选了,但后来我听说她在一年内得到了破格提升。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
我可不可以再修炼一下自己,等到更有能力了或许能避免失败?
而事实是:
即使你等到下次,失败也极有可能发生。
就像是每一次跑步比赛,每一名选手都很努力,但总是只会有1个冠军,7人落败。
但对于失败者来说,不代表参加比赛就没有意义,持续训练就没有意义。
对于很多天赋并不顶尖的运动员来说,获胜策略并不在于短期内燃烧自己去冲击极限,而是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
只要能待在比赛里,持续获得反馈总会赢来一些成功。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
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竞聘失败的同事一样,先保持上场,才更能知道自己获胜的方向在哪里。
以失败为目标,去开始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收获成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我们可以换种角度来看:
如果成功本来就很难,那就允许自己先以失败为目标。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自己的经历:
今年是自媒体个人品牌的时代,很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老师、大厂高管都出来做个人短视频。
但想要做成个人品牌,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可能1000个法学教授入圈才会出来一个罗翔老师。
我最开始做时也有这样的恐惧,认为自己的努力是白费的,还因此陷入了很久的内耗。
但后面我还是启动了,动力来源于我给自己设置了这样一个目标:
先拍10个很烂的视频。
第一个视频,外形、背景、收音都极其糟糕;
我花了一晚上才剪辑出一个3分钟的视频,果不其然只收到几百个阅读。
但我心态还好,因为自己想要拍摄10个差劲视频的目标,已经完成了1/10。
接下来几天,我又连续做了好几个。
虽然效果还是很糟糕,但在这个过程我发生了变化,我更清楚要做好这件事情需要什么:
我要咬字清晰;
我要布置一下背景;
我要学习一些基础剪辑让画面有吸引力……
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而现在我正在把一个个坑填补上。
到现在,我的视频也慢慢有起色。
回过头来看——
如果我一开始,觉得目标很难、不敢面对挫败,于是望而却步;
那么,我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一两年后,这个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我可能就悔不当初:
为什么自己那会儿没有全身心倾注进去,哪怕只是先尝试失败也好……
写在最后
很多人对于平庸感到痛苦,并不只是对现状不满,反而更像是懊悔——
“当初,自己明明可以这么做,但因为胆怯没有去做”。
「努力了没成」跟「没有尝试所以没成」,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
很少有人会因为前者而懊悔。
正如大多数人的临终时刻,他们更后悔自己没做某些事,而不后悔自己做了的那些事。
而对我们来说,想要走出自己给自己铺设的平庸之路,不仅需要有突破规则的勇气,还要允许自己就是有可能失败。
因为,只要坚持失败,我们就能在“做失败的事情”上获得成功,以及更多关于成功的经验。
作者:黎响,资深心理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擅长人际关系、家庭系统、职场等议题,个人公众号:黎响David。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专业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好地成为自己。
点击这里👉只需花1分钟时间,帮你智能匹配咨询师,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客服帮你匹配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