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议!消化内科不如叫切息肉科?医生怒了

丁香园  · 医学  · 15 小时前

正文

本文作者:ZJUN


「现在消化内科不太行了吧,天天就是做镜子切息肉,这不成切息肉科了么?」


前一阵子考研报名的时候,几年没联系的远房表姑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寒暄了几句家常,表姑把话题引到了正事儿上——是表妹考研志愿的事儿。


电话里,表妹表示自己想考当时给她们讲课的消化内科主任的研究生,但表姑却持着自己的担忧。


消化内科真的变成「切息肉科」了吗?现实到底如何,我也找医生们聊了聊。



消化内科被息肉病人挤满了?


张宇(化名)是河北省某市级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医生,平时主要负责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内镜中心的部分操作。近两年给他最直观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就诊者要求给自己开胃肠镜检查。


图源:图虫创意


张宇表示,以前建议患者查胃肠镜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比较担心做的过程很难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问可不可以不做,想用其他办法诊断。


现在门诊来的不少就诊者,本身没有什么不适主诉,就是觉得自己最近吃得不好,拉得不畅,就来找我们开个胃肠镜检查,筛查一下。」张宇补充道。


就诊者对内镜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人们认知上的改变。


早在 2017 年,我国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就已经成立,时任中心主任的李兆申院士曾不止一次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而消化道早期肿瘤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就成为了筛查的重要手段。


2023 年 11 月 14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 年)》,明确提出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完善并推广重点癌症早诊早治指南。针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相对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重点癌症,组织完善筛查和早诊早治系列技术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图源:国家卫健委


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也将胃肠镜检查纳入大于 45 岁职工体检的项目当中。张宇表示,他每周所操作的内镜检查中有 60% 比例的病人存在消化道息肉。


随着筛查的人群变多了,发现消化道息肉的病人自然也就多了。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 2023 年发布的《2022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2022 年我国结直肠新发病例数为 51.71 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居第 2 位。龙湾某医院内镜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 1 月至 11 月,共为 1250 人进行了肠镜检查,其中发现结肠息肉的比例高达 50%


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申表示,以他所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为例,每周约开展胃肠镜检查 200~300 例,需要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每周大约有 30~50 例,几乎每天都有切息肉的病人,但实际上因胃肠息肉住院治疗的病人仅占总床位的 30% 左右。


「消化内科门诊的病人更多以食欲缺乏、腹痛等症状来就诊,住院病人当中消化道息肉仅占少部分,相当一部分病人属于消化道出血、食管肿物、肠梗阻和炎症性肠病。」王申补充说道。


对此张宇也表示,虽然消化道息肉的病人在增加,但住院的病人还有许多重症病人,比如肝硬化失代偿期和炎症性肠病的病人。



7 年做了 4 万例内镜,但我还是只能切息肉


其实,内镜能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息肉。在临床上,消化内镜除了被人熟知的筛查,在很多疾病领域还有治疗作用。


以王申所在的医院为例,虽然属于二级甲等医院,但除了常规的筛查外,也常规开展一些相对复杂精细的操作,如胃肠道早期肿瘤的粘膜剥离术(ESD),长在粘膜下层以及肌壁间的间质瘤的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甚至一些肝硬化的病人出血风险很高的食管胃镜静脉曲张,也会在内镜下行曲张静脉套扎治疗(EVL),对于已经出血的病人,也可在内镜辅助下给粘膜注射止血药,钛夹夹闭止血以及圈套器套扎止血。


「如果病人存在消化道梗阻症状,消化内镜不仅可以起到检查的作用,内镜的治疗器械以及送水功能也能对梗阻起到很好的治疗,有利于消化道的疏通。对于一些需要经口禁食的病人,我们还可以置入空肠营养管帮助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王申补充说,「当然,这些操作都是由我们消化内科医生来完成。


据《2021 年中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县域医院当中,开设消化内镜的有 4730 家,占比 86.5%。这意味着消化内镜在县域医院已经相当普及。


图源:人民健康


但在国内基层医院的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基层医院虽然配备了内镜设备,但医生们却还是只会切息肉。


对此,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姚海(化名)表示,通过既往随访督导的了解,目前基层医院消化内镜发展的限速环节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医生自身的技术薄弱。浙江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主任王辉(化名)表示,目前基层医院对于消化内镜的专业培训比较稀缺,许多基层医生面临着「野蛮生长」的处境。有用户曾在丁香园社区上发帖称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医生,7 年间做了 4 万多例胃肠镜,病人量其实并不算少,但也只停留在切息肉的程度。


此前也有一名基层医院医生表示,有很多手术比如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FR)这样的操作连科室里高年资的主任们也不会做,下面的医生想学也没有人能教。


另一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疾病的诊疗还需更专业的设备。发帖的用户也表示,自己所在的医院目前没有条件购置超声内镜,而对于操作医生而言,想进行 ESD 这样的手术需要借助超声辅助来明确肿瘤所在的层次。


超声内镜,图源:张宇提供


姚海所在的医院在省内属于内镜教学的牵头单位,在进行基层医院的随访督导时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有的基层医院因为资金有限,并没有选择在内镜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医生因为器械不足无法处理操作可能带来的比如出血这样的并发症,自然也没有办法开展更多治疗。」


当内镜手术进入了下半场的技术发展阶段,部分基层医院仍存在上半场遗留下的硬件问题。


对于基层医生苦于不知如何学习新技术的问题,姚海也建议基层医生,除了进修以外,还有许多日常可及的学习方式。


「像我们经常举行一些培训活动,每次都会保存下来培训的录播供同道们进行网络学习,此外,像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许多专家,也都有相关书籍和光盘资料可以学习。」姚海补充道,「其实不仅仅是基层医生,我们许多医生也是通过这些渠道慢慢成长起来的。」


对于一些基层医院硬件设施不充足的问题,柳岸也表示,不同地区的医院对自己发展的阶段性侧重点都有自己的考量。


但对于「消化内科不如叫切息肉科」这个说法,丁香园社区也有不少医生表示很愤怒,他们表示内镜手术是消化内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切息肉只是其中一部分,没必要大惊小怪。


图源:丁香园社区



内镜中心的「尴尬」


除了部分基层医院消化科面临着技术「瓶颈」,大医院的内镜中心也面临着自己的「尴尬」。


不同地区的内镜中心设置各不相同,大医院内镜中心能够开展更多复杂的手术,但对病人的管理方面却引伸出了新的问题。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的章远(化名)表示,自己所在医院同样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内镜中心,中心由内外科医生共同组成,「好处是操作会更专业化,一些复杂的手术可以由熟练的外科医生解决,而内科医生则会对整个疾病的系统把握更准确。但是因为中心相对独立,并没有自己的病房,所以病人的术前术后管理其实是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


另一种更尴尬的状态,是内镜中心完全独立于相关科室以外,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科室。


与本文提到的医疗机构无关

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卜裕(化名)认为,有些医院的内镜中心和消化科是完全独立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班子,行政隶属关系、绩效等完全不同。


在卜裕看来,「最极端的一种情况是,消化科的医生不会做镜子,做镜子的医生不懂病人的术后管理,最后内镜医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技术工种。


为了避免这种极端尴尬的境地,姚海更倾向于消化内科医生更多的参与到内镜操作当中。她认为消化内科医生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在夯实自己系统的内科诊疗思维同时,也要兼顾动手操作的能力。


姚海认为,消化内科仍然是「生命力旺盛」的学科,而对于目前消化内科的未来发展,消化内镜则是大势所趋的方向。


姚海总结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好各种学习渠道,多自己上手做,才能尽快成长。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准确识别病人的病情,降低误诊率,即使只切息肉,也能做到控制肿瘤的发生。」


「毕竟『早诊早治』的重点在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上。」


策划:ZJUN | 监制:z_popeye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丁香园社区内有医生爆料,自己所在医院就有「息肉病人挤满病房」的现象,但他分析真实原因还在于「科室效益」等因素......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爆料,参与热议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